高标准推进 高质量落实
—武昌区推动“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落地
面对“互联网+居家养老”工作,武昌区创新思路、多方借力、精准实施,坚持高起点部署、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全力推动“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落地。
领导重视 高起点部署工作任务
武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居家养老”工作,积极谋划部署。一是政府专题研究。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并审议通过了《武昌区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实施方案》,以区政府文件形式下发执行。二是列入绩效目标。将“互联网+居家养老”网点建设任务下达到相关街道和部门,并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三是领导部署调研。区委副书记、区长余松上任伊始,立即走访调研老年人需求,实地督导统分平台、服务网点和幸福食堂建设情况;分管副区长向悦定期听取新模式建设进展汇报,亲自调度,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四是保障工作经费。全区今年投入1547.6万元用于养老工作,其中安排3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区级“互联网+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和远程视频监控建设。
精准发力 高标准推进各项建设
武昌区民政委积极整合资源、协调用地(用房),高标准推进区级统分平台和服务网点建设。一是建强统分平台。安排300万元打造区级“互联网+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召开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专题会议,使其“纵”向与市级为老服务平台、街道和社区服务网点贯通,“横”向与区残联、区卫计委、区网格指挥中心等部门数据联通。目前,已听取4家公司提报的智慧平台建设改造方案,下步将择优按程序确定公司,计划于10月完成建设改造并按照新模式运营。二是建优服务网点。武昌区7个社区嵌入式或中心辐射式服务网点建设进展顺利。南湖街(宝安社区)和水果湖街(东湖路社区)2个中心辐射式网点由上海“爱照护”公司承接打造,基础建设已完成,预计9月对外试运营;粮道街民主路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点建设进入尾声,将于9月初试运营;紫阳街解放路社区、徐家棚街水岸星城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点正处于设施设备添置及服务商整合布局阶段;中南路街涂家岭社区、中华路户部巷社区已启动基础工程建设。每个服务网点都倒排了工期,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建设。三是建好幸福食堂。4个社区幸福食堂中,杨园街国棉社区阳光幸福食堂、粮道街社区老年食堂和水果湖街徐东路社区美好幸福食堂均已建成并对外运营;南湖街宝安社区中心食堂与中心辐射服务网点同步建设,预计9月可为社区老人提供就餐服务。
多方借力 高质量培育服务力量
在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建设中,武昌区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培养为老服务力量。一是“引进来”。引进了一批新的国内知名为老服务企业,如:爱照护、南京禾康、中爱援通、三胞安康通、优护等参与到新模式建设和运营中。二是“推上去”。扶持了一批本土组织和企业,如:华颐爱晚、侨亚集团、瑞福安、温馨家园、炎黄家政等,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辖区老人提供智能化养老服务。三是“联起来”。利用目前为老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信息平台,在社区开展智能应急呼叫、远程健康监测、APP预约上门服务等项目,签约61个服务商,在14个街道为近3万名老人提供“三助一护”服务。此外,还积极引导区级综合服务平台与社会化运营商分散平台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上下呼应,多方联动的统分结合服务模式。
持续加力 高效率开展为老补贴
在去年开展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改革项目的基础上,结合今年工作,武昌区为辖区内年满65周岁的老人安排100万元“三助一护”专项经费,用于老年人购买助餐和助洁的服务补贴,同时,还调整了补贴方式、扩大了服务范围、简化了补贴流程,目前有近1.5万余名老人受益受惠。新的补贴方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为全面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积累了经验。
形成合力 高水平营造创建氛围
在新模式推动实施进程中,武昌区多方面宣传,提高社会对“互联网+居家养老”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一是入户走访宣讲。在开展老年人基础数据采集时,通过社区养老公益岗、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挨家挨户走访的方式,向广大老年人宣讲“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乐于购买服务。二是邀请代表、委员参与。组织30余名关心养老工作的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实地走访调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参观了部分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工作献计献策。三是加大网络媒体宣传。通过在区政务网、武昌民政委微信公众号、报刊媒体等渠道发布“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推进和服务情况,大力宣传新模式创建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感知度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