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时习于虎园水畔西湖村,今求学江城珞珈山,吾师大德甚众。皆年壮健在,来日当一一念记。常文乃吾忘年之交,耄耋之岁,不记,恐不及。无一课之师,然朝夕一载,谈笑风生。后余求学泉城江城不得见,每念及,颇神伤。
己丑九月,余弃志愿而复读之,当此时,吾乃以族中清华同济者为样,欲随前辈,志西方,报家国。入四中时,堂族殁,父母碌,叔方欲赴沪求学,与三姑顺道送至四中。余以始艰终定,欲克己行事之。他无不宜,然不日,因久未群居,他人鼾声如雷,不眠。适时,吾文章皆古,然师不识,亦未知前文高中第一。尝闻楼管前乃教授语文,颇有伯乐才,故择文数篇拜之。
常文者,姚姓也。莒南人,时年七十有三,发白,衣洁,面颇净,目神奕,步稳健,气神闲。时拎一袋一棍,遍访全栋,以寻不食以饲鸡。五时即起,纵横全楼,呼:晨起!遇赖着,入门唤之,无一人不起,皆赞常文。其时,常文独居一室,陈设未几。因南窗,较余室亮。余进言此意,示好古。常文即坐,取笔而阅之,口诵之,遇不通则问余以免自偏颇。间或赞之,或记之。年老手不稳,竭力固之,然字迹沧遒。阅毕,惊呼:汝辈安有此才?吾不能改此文一矣。余愧曰:学生不才,复读之。姚曰:汝有大志!问吾名姓,言其高足差吾字一,亦颇有文采,彼时乃高就矣。此处不表。其时仲秋,天淡风轻,晨光微茫,云霞雕色,过前堂入室,映白发沧桑,目光炯炯,忘年交定乎。后其悯余不眠,开一独间住,每日午时座谈安闲,偶共餐,颇有祖孙之乐。励余志,勉余奋,其好双手覆膝,欢笑之态,尤在。
忽一日,余卧坐,常文于后窗呼之,递一白纸,上书四言律诗一,年久,吾不记。抬眉问曰:何如?吾辨其良久,思忖道:较余略输一筹。常文曰:仅一筹乎?笑而归之,夜半不眠。翌日,入吾室,诗已改,论良久,余终曰:昨日一筹逊,今日胜半筹。二人喜而笑,后终日诗文,古今政事,闲言不谈。
年后不几月,其体弱欲辞,告余后事,亦忠言此生不得弃华夏精华,当文风续之。高中必庆。然,余绩损于前年,羞愧不自知,无颜相见。后赴泉城,以电联之,未果,终未得见。近日自江城赴泉城,归莒南,过幼时所学处,至今,八载矣。不觉悲情起,感而记之。
弟方近而立,兄且停耄耋。
待我鹤发起,把盏言此记。
不知常文老兄,今安在否?
原道文德 2018年7月14日于莒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