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部门新来了两个应届毕业生,全是女孩儿。我们暂且叫她们W和Z。W是国内不错的研究院毕业,Z是德国留学回来,学历都是硕士。
刚入职没几天,两个姑娘的性格和做派就显现出来。再怎么收敛,也还是会被有经验的老员工一眼看破,并且在心里分门别类。更何况,如果不收敛,作为职场新人,基本和透明人没什么区别了。
对两位姑娘的定位,让我对于初入职场这事儿,也有了新的感官。回想自己刚入职的时候,一直以为自己的存在感不强,辨识度不高。以为埋头工作没人知道,非要折腾点儿什么动静才行。现在看来,其实每一年的新人入职,大家多多少少还是带着八卦的心情在围观的,A沉稳,B老实,C机灵,D心眼儿多。
关键是,这种判断,会对你之后的交往、工作协调、任务分工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千万别以为自己初入职场什么都不懂、或者过分想表现自己,就胡来。
W的表现中规中矩,认真、踏实、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也没有什么捅娄子出错的地方。而Z则完全不一样,开会对于不是很懂的问题也想插嘴发言,对每位同事都特别热情,简单的工作不愿意做,挑肥拣瘦,各种工作群里有人发言就迅速点赞......
可以看出,Z十分渴望被认可,想必在学校也是个风风火火爱出头的人物。可是,姑娘,这是职场,那么着急做什么?
急于展示?来日方长
急于展示自己,是最愚蠢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要明晰地知道,工作中需要展示的是什么。不是你大声问候“老板好”,不是像小学生上课一样举手抢答问题,更不是显示你比别人在某方面知识渊博见识广。如果你已经这么做了,抱歉,你被打上的标签只有一个——“幼稚”。
工作中最注重的是效果,而达到工作效果,具体到个人来说,几个最核心的特质如下:责任心、学习能力、团队意识,以及,最最主要的,踏实肯干。这些词听起来像是招聘启事上千篇一律的说辞,但是却是实实在在对一个职场人的考量指标。
因此,就算展示,也要展示对地方。比如对工作流程、工作内容更加熟悉;办事干脆利落、及时反馈;虚心学习、不断改成。一段时间之后,让人觉得你很可靠,这就对了。
言多必失,不懂别说
这个问题分为人际交往和工作内容两个方面。
Z最招人反感的地方在于,对人热情,马屁却拍不到点儿上。我们部门有一位搞财务大姐,虽然不是领导,但也深得尊重。我们平时都叫“姐”,以示尊重。而Z姑娘在还没搞清楚部门人际的时候,就直接叫这位大姐“会计”,还故意热络地聊天。后果可想而知。
职场人际很复杂,有时候甚过工作任务本身。尤其是女人扎堆的地方,这么说毫无贬低之意,因为我自己也是女人,只是客观描述。女人之间有友谊,有嫉妒,有八卦。对于新来的同事,尤其是小姑娘,本身就会抱有一些“等着瞧”的心态。新人太过招摇,表面上或许会引来一些赞美,但是实际上却是很得罪人的。
再说工作内容。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些很厉害的人称作专家(真的专家,并非砖家),那是因为他们在一个行业里钻研、懂得多、了解的透彻。而在刚入职场的时候,对于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专业知识都处于相对空白的时期,这个时候,不要对工作、尤其是前辈和领导的工作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流程指手画脚。
放低姿态,少说多做
我自己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当年在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实习,总觉得自己是名校的研究生,每天一副特别清高的样子。后来带我的部门leader指着办公区域对我说,能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不是专业博士毕业,就是在行业内干得很牛被挖过来,都很厉害,要多学习。
因此要认清一个现实:即便在学校当学生的阶段再鹤立鸡群、牛逼闪闪、风光无限,到了职场,一切都是归零的状态。可以这么说,一个企业有自己的选人标准,因而招聘到的人,在学历、智商、工作能力等方面,大家的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大。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个时候是相对公平的状态。那么,拼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字:做!
归根到底,企业聘人是为了工作和业绩。虽然在职场,我们也能够看到因为情商出众、会来(拍)事(马)儿(屁)等“特殊才能”搏出位的人,但人家这也是本事。学不来?那就乖乖做事,少说闲话,多钻研业务。
初入职场,不要着急,人脉和经验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该着急的地方是尽快学习、尽快上手完成工作,当你工作很牛的时候,你想展示的、你想拉拢的,自然都会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