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
因为种种原因,现在生活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城市,且一年大约只能回去一次。
每一年会过很多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过一个节日都会让我怅然若失。因为每一个节日都会吃相应的食材,而那些食材总会让我不自觉地想起妈妈做的食物味道。
一直感觉很好笑的是,我一直认为妈妈的厨艺并不怎么样,虽然她自己认为厨艺了得。妈妈会做很多食物,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过年的香肠,包子,元宵,还有春天的荠菜鲜肉汤圆。
因为从小到大基本没学过烹饪,母亲也不要求我学,所以在我结婚之前母亲对我的要求仅仅是煮熟就行,咸淡都无所谓。所以至今为止,每一个节日该吃的食物我都不会制作。
虽然现在超市里随时都能买到全年任何季节的食物,好吃的也很多,只是妈妈做的那一味荠菜鲜肉汤圆的味道怎么也寻不到。
偶尔在路边看见野荠菜,我总能想起妈妈做的荠菜鲜肉汤圆,于是就会难过。
熬过了寒冬的荠菜在春雨的冲洗下,嫩叶齐刷刷地在一夜之间伸展开来。
妈妈每到这时就会挎一只竹篮,去田野或沟渠边寻荠菜。用不了多久,就能挖满一篮,我知道我们又可以吃荠菜鲜肉汤圆了。
妈妈做的荠菜汤圆,是自己磨的糯米粉,包着手工剁碎的五花肉沫,和进一些葱姜末,还有烫好切碎的荠菜,包的有半个拳头般大小,像椭圆形的鸭蛋。
小时候,家里还是烧老虎灶——铁锅下面烧柴火那种。乌黑的铁锅里舀上半锅水等到水烧滚就可以下汤圆,待烧到浮起,出锅之前撒一把香菜。
妈妈做的汤圆个头特别大,大约两只就可以盛满一碗,我有时吃两颗最多吃三颗就再也吃不下。
妈妈做的所有食物里,我对荠菜汤圆记忆最深。小时候的土灶边上就是饭桌,妈妈包汤圆的时候,我就在土灶后面烧火。在那个没有油烟机的年代里,满灶间烟雾缭绕,食物的香气从唯一的窄门喷薄而出。看着妈妈在饭桌前专注准备食物的样子,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从十几岁开始,我就到外地读书,之后到更远的地方上大学,再然后在外地谋生,结婚。从这十几年间,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多的时候三四次,少到一两次,一年加起来在家呆的时间最多一月有余,而且一年比一年少。
我每次打电话回去,都会跟妈妈絮絮叨叨说上半个小时,才稍稍缓解我思乡之情。
每次回家,我都会发现妈妈的头上的白发又多了许多,皱纹一年比一年刻得更深,这使我伤心不已。
有一次回去,妈妈从街上回来,笑着给我讲:街上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叫她老太婆。我一下子怒了,我说,他怎么瞎说话。妈妈倒不以为然,本来都快六十的人了,还不算老么。
是啊,再过几年妈妈都快六十了,头发白得也越来越多,我却没有神奇的魔法让她不再变老。
妈妈却又是不服老的,每次我回家,都能见到她天不亮就起床去集市上卖菜,顺便带些鲜肉回来。她说街上某一个摊位卖的猪肉是自家养的,最好吃。下午的时候,就会做我爱吃的汤圆。
妈妈包的汤圆馅料塞得很满很满,像是把她蓄积很久很久的爱全都包进去,生怕吃完了这一顿下顿就吃不着一样。于是,现在一想起妈妈的汤圆,我的眼泪就吧嗒吧嗒地掉下来。
每逢春天或者夏季,妈妈总会打电话一遍又一遍地问,有没有空回来啊?自家种的菜刚长出来了,外地吃不着,或者夏天家里凉快,回来避暑啊,我种的蔬果也可以吃了,外面买的不好吃。
其实,哪是叫我回去吃东西,只不过是她想我和我的孩子罢了。可是很多时候,我都只能无奈地告诉她,过段时间吧,过段时间空了就回去。然后又是一年。
最近,邻居家也包了荠菜汤圆,拿了些给我们吃。吃到汤圆的时候,我大吃一惊,除了个头小一些,淡一些,肉塞得少一些,味道和妈妈做得几乎一模一样。我心里默默地说,好像妈妈的味道。
邻居不会经常送我汤圆,我手拙,怎么也包不出妈妈的味道,而想念妈妈却从未停止,竟然看见路边的荠菜就会流泪。
灶间的烟火气只能留在记忆里,想念却不能常常回去,多希望把时间永远定格在母亲包汤圆我蹲在灶间那一刻——那样我就能一直在母亲身边不离开。
the end
既然来了,留个脚印再走吧~~
喜欢请关注,还可以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