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三)每日一题2020056~(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与明朝相关的高考题31

(2014高考四川卷)据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 C

解析:

从表格信息看,自秦汉至清,各朝都设置“县”级行政区划,这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表述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之后州之上有“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等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故B项表述正确。

宋元至清,我国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自主性逐渐减弱,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秦汉、隋唐时期我国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体,自宋之后,以三级制为主体,故D项表述正确。

贝老师有话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趋势、特点还有评价是高考重点,所以请同学们务必掌握!

一、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具体来说:

1、秦: 郡县制。

2、汉: 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 州、县两级制。

4、唐: 道、州、县三级。

5、宋: 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6、元: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7、明: 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8、清: 省、道、府、县

二、演变特点:

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具体来说: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

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2、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

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3、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三、演变原则:

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以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重点:演变原则各自的优点:

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

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演变的趋势和特征

1、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2、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

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五、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1、积极:

①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消极:

①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地方行政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宋明两代最为明显。)

③过度限制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