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从什么时候不爱发朋友圈了呢?
朋友说:“以前把朋友圈当成一个可以记录生活的地方,可现在的朋友圈成了社交场,越来越没意思了。”
她曾经是个分享欲爆棚的人,总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地方,买到的心仪的东西……每一条动态,她都会认真拍图,再精挑细选拼凑六宫格,九宫格,甚至只是想分享自己当天的心情,也会编辑好文案,再配上一张自拍照。
可是慢慢的,她发现总有那么一些刺耳的评论。记得有一次,她花了好几天抢到了偶像线上演唱会的票,所以就发了一条朋友圈,但却被评论说:这人谁啊?不认识。
她当时真的有点难过,明明只是想分享自己的开心而已,最后却影响了一天的心情。从那以后,她就慢慢减少了发朋友圈的次数,后来索性也将查看权限改成了“仅三天可见”。
其实,刚有朋友圈的时候,我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只是想分享自己的生活。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朋友圈里多了同事,上司,还有一些不得不添加的社交对象,我们只能设置各种分组,生怕不小心遗漏避开,越来越累。编辑文案的时候更累,哪怕写出了能表达自己心情的文字,可看了一遍又觉得这个词不合适,那句话可能会引起误会,所以开始删除一行,两行……再重新编辑,好不容易发出去了,又开始后悔,趁着没人评论赶紧删除。反复几次,最后发现,原来分享也变成了一种负担,那还不如不发。
而且就算别人看到了,也不见得都会为你开心,都会体谅你的难处。因为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并没有那么多,时间一长也就失去了分享欲。发出来做什么,又没有什么用,在乎你的人也不会通过朋友圈来了解你,而不在乎你的人,也不会在意你说了什么。
蔡康永说:“我们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都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我一直关注的一个视频博主,她说很庆幸在三十岁之前逐渐找到了自己生活的重心。以前自己对朋友圈特别上心,总觉得可以通过朋友圈表达自己,了解别人,后来发现它只是很粗浅的表现一个人的喜好和品位,并不是他最真实的样子。
所以她的朋友圈从全部可见变成了半年可见,三个月可见,不发动态的日子,她都在用心生活,不再点外卖,而是自己买菜、做饭,三餐准时吃,坚持运动,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空闲的时候她会读书,看纪录片,去短途旅行,一段时间过去,她发现自己的心态平静了很多,偶尔出现的负面情绪也很快就消解掉了。
朋友圈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它可以把我们的喜怒哀乐都装进去,却不能把真实的生活都装进去。
但不管生活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与旁人无关,真的没有必要在各种点头之交中消耗自己有限的精力。当你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才会卸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轻装前行。
说到底,朋友圈的存在只是你抒发情绪的一个出口,发与不发,全部可见还是仅三天可见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要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在意什么,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