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 欢迎关注
让您不错过每一天的精彩分享!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徐纪元所创办的“徐家大院”,是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农科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并且,他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户总资产超过100万元。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位敢于第一个创办农家乐的“勇士”。
- 中国第一家农家乐-
冬日的四川康巴藏区风景壮丽,在朝圣的人叩拜过的山道上,道孚县的翁姆正前往千里之外、农民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的成都郫都区。她和20多名藏族学员,要探寻“农家乐发源地”农科村的“奥秘”,希望在这个“多数人都是百万富翁”的村庄取回“脱贫致富经”,办好“藏家乐”。
农民最相信“隔壁子”的经验
翁姆眼前的“徐家大院”,是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农科村的第一家农家乐,现在一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带动近百人就业。
30年前创办“徐家大院”的徐纪元老人说,当年铆足了劲一季水稻一季麦子,但地肥人勤的农科村人均1亩地,只能勉强落个温饱。看着母亲下地回来还要打猪草、洗衣做饭,下雨天在简陋低矮的屋里补烂衣服,徐纪元暗下决心要改变命运。
他半夜偷偷把快收获的油菜地铲了种上万年青,被担心“吃什么”的老人们骂“要遭雷劈的”。但当几大捆万年青在城里卖了200多元,“足足能买回5头肥猪”后,村里花木种植便渐渐成了规模。
农民最相信“隔壁子”的经验。徐纪元说,来买花木的客人多了,自己家里接待不下,村里也没人愿意接这种“伺候人”的“下贱活”。他只有动员自己的亲姐姐,一笔笔算账,眼看着100多元的本钱当天收回来300多元,姐姐才动了心。看着老徐家这门生意“确实划算”,村里人才纷纷学着打扫茅厕、擦净板凳办起了农家乐。
徐纪元没想到,自此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开始络绎不绝。农科村的经验在全国的相关会议上被推广,北京、陕西、云南等地数百个考察团前来学习。据当地旅游部门介绍,农家乐在全国迅速发展,并衍生出渔家乐、牧家乐、藏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形式,仅四川省就有5000多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助农脱贫增收、经营户达10万多家。
“挣家犹如针挑土,衰败犹如水冲沙。”2000年左右,随着各地特别是成都周边农家乐的兴起,农科村100多家农家乐,只剩40家在苦苦支撑,有时“一天没有一个客人”。
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还是起点低、规模小、档次差,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局。农科村人开始反思,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二次创业”:整理集体建设用地、改善基础设施、培训农民、吸收社会资金和专业管理经验,对农家乐提档升级。村支部书记宗作林说,村里下了狠心,为了筹资一度把村委会办公房都卖了。
为改变粗放经营模式,农科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农家乐国家级农家旅游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全面推行《农家旅游服务规范》。根据服务规范化、产品特色化、经营集约化效果,评定“星级农家乐”。翁姆在农科村的学习,就包括客房餐饮服务礼仪和规范、餐饮企业成本控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细到餐巾折花类型、中餐零点摆台标准……
川西农耕文化、古蜀文化、汉儒文化以及农家乐博物馆、蜀绣、川派盆景等文化元素,也在新型农家乐中充分融合展现。走进农科村,“西蜀子云亭”所述的当地西汉学者杨雄的塑像栩栩如生,百年桂花和银杏桩头沁人心脾。很多奔着来“吃土菜”的游客,一下子惊诧于“乡坝头”浓郁的文化气息。
“徐家大院”不断转型升级,成了能够满足培训、住宿、休闲、观光等多种需求的“第四代”农家乐。村民邹彬的“夫妻店”“乡坝土鸡庄”,一年也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针对游客的新需求,不断创新升级、错位竞争,让农科村重新焕发活力:这个2300多人的村庄,年游客量有200余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1.5亿元,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户总资产超过10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村。
生产滋养城市的新食粮
“要知足、但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奋斗的机会。”已有上亿元资产、67岁的徐纪元还想要建一所环境优美、服务人性化的养老中心。而村民张友国今年已经把一家农家乐改造成了“农科颐养院”,希望农科村这个“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能够符合城市的养老需求。国际高岭陶艺学会理事、制瓷专家赵波,则希望他在农科村的工作室,能成为城市陶艺爱好者的心灵家园。
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到休闲度假、康体疗养、生态运动……围绕城市需求,奋斗创新的热情,仍在继续改变着农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