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到苏东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词句,想到周瑜风流倜傥、运筹帷幄的儒将风度,这也许就是人文精神吧!
学校大课间活动做华尔兹,看到有的学生敷衍了事,极不认真的表现时,我给学生说这是艺术,是阳春白雪不是下里巴人,是绅士风度不是骑士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想到了语文教师的素养,想到了人文精神。的确,人文精神应该是语文教师生命之根、立业之本,有了这样的根和本,教师的品格之木才会茂盛,教师的个性之花才会鲜艳。
02
腹寓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学识丰富、饱读诗书,然后才能气质优雅,谈吐不凡。鲁迅先生授课引经据典、振聋发聩,直批国人的劣根性,方才场场爆满、听者如潮。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成为知识分子的楷模。明星学者易中天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用“通俗”的语言,表演声情并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北大翟鸿燊教授讲国学,他的应用国学讲课视频《大智慧》,我百看不厌,吸引我的是他神闲气定,娓娓而谈,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天成,引起知识界广泛关注、热烈评论。这和他们本身的学识不无关系。试想,一个常不爱读书的老师,一个词汇贫乏的老师,一个没有文学功底的老师,他能把语文课上好吗?恐怕连一般水平都达不到,更别说具有儒雅之气了。信息社会,要学的东西很多,尤其是语文老师。文学作品、社科作品、电脑信息、外语都不可不涉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多读书、读好书、喜欢信手涂鸦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一种生存状态。我以为语文教师只有这样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具有“儒”之气,“雅”之质,在课堂上才能纵横捭阖,尽情发挥,才不至于沦落为只会背教参和念教案的教书匠,才能成为让学生喜欢的大气之师、大雅之师。
0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文教师必须为人温文尔雅,态度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得体,才能制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侍坐》中的孔子,他对学生极其和蔼,他不直呼其姓名,“回也”、“由也”的叫得多么亲切。他上课气氛极为宽松,学生不但可以自由发言,而且还可以做点小动作,那个名叫“点”的学生,就是在放下手中的瑟时回答了孔子的问题而受到称赞的。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的确学贯中西的钱钟书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但他淡泊名利,甘愿寂寞,凭自己一流的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更成为知识分子的楷模,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老先生,低调做人,他谦虚慎独,广为人知。相反,那种恶言厉色,那种面目可憎的老师,那种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的老师,能把课上好吗?因此,修养生性,陶冶情操,就成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教师要以文学大师、语文大师为精神榜样,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汲取丰富的养份来浇灌自己几欲干涸的心田,不断学会宽容、忍让、温和、文雅,即使有天大的怨气、怒气,也决不带到课堂,把微笑留在脸上,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欢声笑语。
04
语文课教学更是一门充满了智慧和灵气,也最具人文精神的艺术。语文教师必须充满灵气,飘逸洒脱,充满激情,才能熟练成功地驾驭一堂语文课。听于漪老师的课让人激情飞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充满了智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教文育人”的鲜明红线,体现着“文道统一”的人文精神。钱梦龙先生的课能让人如醉如痴?他执教文言文不用串讲法,而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这样教读文言文,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他的《愚公移山》的教学震动了大江南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语调平平而不会抑扬顿挫的老师,一个表情冷漠而不知激情为何物的老师能上好语文课。因此,我们要不断训练自己,时常研读名师的教案,观看名师的教学录相,取名师之灵气,集名师之洒脱,以此强化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语文课飘逸灵动,富有智慧和灵气,有书卷气,有人文性。
05
课堂教学是艺术的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也会在劳动中收获快乐的。还是魏书生说得好:我们觉得教师的工作尽管又苦又累,但又确实是一项很吸引人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劳动有三重收获。1、收获各类人才。2、收获真挚的感情。3、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信奉生物化学奠基人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每天所展示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堂语文课,也许有时上课前也没有精心地准备,但为了上好这两堂课,我却积淀了几十年! ”
借用《国家课程标准》的一句话:“科学素养是阳光,产生万物,活力无限;人文素养是雨露,滋养生命,润物无声。”让人文精神回归语文课堂,在教学中追求真、善、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使语文事业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