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盈盈之美

作者:黎荔

发现古诗文常以“盈盈”摹写女子的顾盼生姿,“盈盈”具有多重含义,既可形容仪态美好,如《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其内涵又涵盖清澈晶莹(如“春水盈盈”)、动作轻盈(如“盈盈起舞”)、情绪氛围流露(如“浅笑盈盈”)等,亦可指代十五岁年龄,如《鼓掌绝尘》例句“料他年纪多只在盈盈左右”及《礼记·礼运》“三五而盈”。

其中,最妙不可言的,当数“春水盈盈”。“盈盈”本为水色清澈之状,春日桃影摇曳于碧波,使无色之水染就淡淡粉痕,这便是“盈盈”。你试想那个画面——

春天的颜色,是要靠近了水才看得分明的。这是城郊一条无名的溪畔,岸边的几株桃花开得正酣,是一种不管不顾的、近乎放肆的热闹。那颜色,并非匀质的粉,瓣尖儿上凝着最浓的胭脂色,仿佛少女用力抿过的唇;愈向萼部,便愈淡下去,成了极浅的、几乎要化入空气里的白。这般由深及浅的过渡,本身便是一种欲说还休的语言。你的目光,起初是全然被这烂漫的桃色占去了的,只觉得心头也跟着明媚、喧腾起来。可待俯身,望向那一片碧沉沉的溪水时,整个人却霎时静了下来。

水是鲜活的,却又静得那般深邃。它不是死板的碧绿,也非寡淡的清透,而是一种含着光的、温润的质地,仿佛一块极大的、未经雕琢的青玉,又比玉多了三分流动的生气。天上的云影,岸边的草色,都一一收纳其中,成了一幅倒悬的、流动的青绿山水长卷。而最妙的,是那几树桃花的倒影。它们不像陆上的姊妹那般张扬,只是谦逊地、微微地在水底摇曳。阳光筛过岸上新发的柳芽,碎成一片片淡金,懒洋洋地铺在水面上。风是极轻的,拂过时,水面只皱起极细微的縠纹,像上好的丝绸被不经意地抖开。那无色之水,仿佛一张洁净的宣纸,因了这桃瓣的点染,竟从内里透出一抹极淡、极柔的粉痕来。这粉,它是活的,颤巍巍的,随着水波的微动,那颜色也似乎在轻轻地呼吸,时而聚拢,时而晕开。这粉,不是画师调色盘里那种确凿的桃红,而更像是少女颊上偶然泛起的一抹薄晕,是羞涩的,是温润的,是转瞬即逝却又动人心魄的。

是了,这便是“盈盈”了。这水色,不清浅,不逼人,只是这般饱满地、柔和地绿着,涵容着天光云影与娇花软红。它有一种内在的丰盈,仿佛积蓄了整个春天的温润,才酿出这一汪澄澈而深厚的碧玉。多么奇妙的变化啊,不再是单纯的水色了,因了这粉色的加入,忽然有了一种羞怯的、脉脉含情的韵致。古人造词,何其精妙!这“盈盈”本是状写水之清澈饱满的,可你对着这样一汪春水,却很难不联想到人的风致。那水波的每一次不易察觉的荡漾,不都像极了美人眼波里欲语还休的流转么?

我忽然便懂了。古人何以要用描摹水光的“盈盈”二字,来摹写女子的眼波与风姿。《古诗十九首》里那位“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佳人,她的美,不正似这春水映花么?水的清澈,是她品性的皎洁;水的柔润,是她身段的窈窕;而那一点由桃花染就的淡淡粉痕,便是她“当窗牖”时,那惊鸿一瞥的眼波流转,那颊上飞起的一抹不易察觉的红晕。那不是一种咄咄逼人的、一览无余的美,而是一种含蓄的、需要你用心去品、用想象去补足的美。她的情思,她的哀愁,她的期盼,都像这水中的粉痕,若有若无,可知而不可触,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切在文字平仄韵律间的交融变幻,便成就了那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流动的美的境界。

记忆里那些沉睡的诗句,都带着“盈盈”的光泽,纷纷苏醒了过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黛眉长,盈盈照一泓秋水。”(施耐庵《戏文·幽闺记》)“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纳兰容若《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这些古诗词中的“盈盈”姑娘,她们的风神,与这水光重叠了。如果你路过那江南,曾立在岸边读诗,恰有风掠过水面,将岸畔那株野桃的倒影揉碎。绯色花瓣在碧波里悠悠流转,就像汉代女子在铜镜前缓缓展开的笑靥——这瞬间,你会忽然懂了“盈盈”为何能同时形容水色与红颜。

这便是我所体会的东方美学了。它从不将“色”与“情”截然分开。一朵花的红,一片叶的绿,一旦被文字捕捉,被心灵观照,便自然而然地携上了人格的温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繁盛的花朵,更是新娘出嫁时那如烈火般鲜活的生命力;“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我们向往的也不仅是那巧妙的笑容与黑白分明的眼眸,更是那笑容与眼眸背后,一个灵魂的纯真与灵动。自然之美,是人格美的范本;而人格之美,又是自然美的升华。“盈盈”二字,恰如一座无形的桥梁。一端系着“桃之夭夭”的自然肌理,一端连着“巧笑倩兮”的人文理想,在古文的平仄韵律中,让色彩之美兼具水的澄澈、花的娇柔与美的流动,成就了“色中有情,情中有色”的东方美学境界。

真正的盈盈之美,需要一场水与花的私订终身。记得当年在绍兴沈园的残墙下,我曾遇见过采莲少女将刚摘的红菱置于木盆。当那抹凝碧托住少女腕间的雪肌,我突然听见八百年前的回声——某个清晨,唐婉或许正以同样的姿势,让陆游看见她眼中“桃花落,闲池阁”的粼粼水色。采莲女发梢沾着的水珠坠在菱角上,比任何博物馆里的越窑青瓷都更接近“情色”二字的真义:情到深处的颜色,原该这般带着湿意的颤抖。水的“盈盈”,是因了桃影的点染而有了情韵;而女子的“盈盈”,是因了青春的饱满与内心的期待而有了光彩。在这里,色彩悄然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过渡。它不再仅仅是视觉的感知,更是一种情感的震颤,一种审美的共鸣。

现代人总在寻找高级色。他们不知道,当桃花瓣在流速轻快的溪水中旋转时,那种介于透明与绯色之间的光斑,才是东方美学最隐秘的色谱。东方的色彩美学,从不执着于固化的、呆滞的色相。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气韵,一种流动的生命感。想回到我的南方了。在桃影摇曳的春日水畔,古典意象与当代生命体验相遇,“盈盈”不再只是文字修辞,而是一种活色生香的生命状态与审美态度。当风习习,云飘飘,水盈盈,天蓝蓝,我们恰相逢,相见恨晚。当雷稀稀,雪闪闪,路坦坦,雨绵绵,我们又相见,春意绵延。当世沧沧,人惶惶,海已枯,石已烂,你我再相遇,原来古典美从未远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黎荔 夜读郭浩、李健明的《中国传统色 故宫里的色彩美学》,该书从几十万件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96件,从文...
    文化学者黎荔阅读 3,511评论 0 2
  • 进入正题前,先奉上几种不同曲风: (本文与文字配合附搭大量不同风格歌曲,别有一番滋味。遗憾简书无法导入歌曲,有劳自...
    湛山阅读 4,312评论 0 2
  • 冯延巳——执着的热情;晏殊——圆融的观照;欧阳修——遣玩的意兴 欧阳修第一次被贬至夷陵(为范仲淹伸张正义);第二次...
    伍槿荣阅读 4,442评论 0 0
  • 作者:黎荔 盈盈,这个词特别美。轻盈盈,笑盈盈,无论怎么搭配都美。 盈盈,充满的意思,除了充盈,也包含着清澈、晶莹...
    文化学者黎荔阅读 1,209评论 0 11
  • 近几年一直在整理以前写的东西,其实主要是翻旧记录加注,整理回忆而已,可见老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电脑里还存着些二...
    石人山阅读 2,929评论 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