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关系中的回应,我认真一想,我的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应该是有回应的,否则我也不会正常长大。也就是说,在三岁之前,母亲与我的互动应该基本是良性的、足够的,否则我不会成为一个不怕孤独的人,成为一个不愿意被管束和过多关注的人。
说到这里,有一个违和之处,我不愿意被管束以及过多关注,但我又认为自己缺乏被关注,在我幻想中的世界里,我是唯一的,所有人都无条件的信任、关注以及爱戴我,我在幻想世界中享受到的,是簇拥和爱戴。簇拥,应该是重点。
在三岁之后,应该进入二元关系的我停滞在了一元关系中。母亲无法给我良好的回应,这让我无法认识到自己是好的,更无法认识到别人是好的。因此也无法进入到良好的二元关系。而因为父亲的冷漠,我一直无法与父亲相处,因而也无法进入三元关系中,这也应对了我在外部世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冷漠,一直是我与外部世界相处的主基调。另外,软弱是第二基调,让我特别厌恶的软弱。
第二个违和之处:武志红老师说,缺乏人际关系的人,他的生命是苍白的、干瘪的,他与人的相处也会是干瘪的,没有生命力的;那些拥有丰富人际关系的人,会表现出热情和丰富的特质。但是我,当我愿意的时候,我也可以是热情的、丰富的,我会让第一次见到我的人充份感受我的性格是如此活跃,我的态度是如此热情,我的生活是如此丰富。他们会感叹,你的人生为何总充满阳光?没什么任何事情会让你不快乐吧,因为你是一个如此快乐的人。其实每当这个时候,我并没有多少演戏的成份;但这种表现不会持久,很快就会陷入冷漠与厌倦中。当我从别人的生活中淡出,他们会觉得是因为我的生活太丰富了,顾不上他们。而只有那些真正走近我的人,才会发现我的冰冷和不主动。
武志红老师在课程中问我的问题:如果让我设想死后的天堂,我想像中的完美世界是什么样的?最早的时候,我的设想和故事中的富翁差不多,一个舒适的房间,拥有世上最美景色的窗户,有看不完的书和电影,当然还要有电脑和网络。在上上周,这个想像发生了变化,设想里多出了居老师,是一个二人世界;而在今天,设想又变化了,还是这个房间,还是这些设备,我会要求每天有一个不同的人来到这个房间与我沟通、相处。而居老师,我甚至不太希望他一直呆在房间里,我会害怕因为相处时间太长而不再爱他。
最后,说到居老师,我想到武志红老师的一个案例。他说有一个非常强势且自我的老板,一直处在一元关系中;他没有朋友,不懂得体会别人的感受,所有与人相处的方式都是技巧。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姑娘,然而这个姑娘一直拒绝他,但这个姑娘拒绝得非常礼貌和温和。老板在与武老师沟通时,明明憔悴又悲伤,武老师却一直感受到一种喜悦存在。武老师说出了这种感受,于是那个老板大笑了起来,还笑了很久;他确实感受到一种喜悦,因为他突然懂得了二元关系的感受,发现这个世界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好的人。
于是我突然间发现,也许居老师对我来说,也是那个让我进入二元关系的人。在我的一元关系中,“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人,然而这个“世界”也是不好的。在某一天,我想要开始了解关系;而在咨询和疗愈中,我开始想要体味世界的好,而此时的居老师,他是世界上除“我”之外另一个很好的人。虽然我不可能和他建立真正的关系,就如同那个一直拒绝老板的姑娘,但是因为他,我感受到了第二个人,他是好的,而咨询师又在努力让我明白我也是好的,所以我,开始进入二元关系了吧。
最后一个违和之处,虽然我一直处在一元关系中,我的世界一直只有我,但我又是一个具有超强共情能力的人。所以我有点不太理解这个二元关系,是否就是代表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还是说,终于有一个人,进入了我的内心,内化到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开始接受世界上除我之外的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