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张雪峰老师的一个节目片段,讨论普通大学生是否应该考研,引发了不少的讨论。
做校园市场几年时间下来,一般像北京、上海我都是不太愿意碰的,因为从产品拉新的性价比来权衡,实在是不划算,同样的资金,投入到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高校,往往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进入招聘行业后,我非常无奈的,必须要去开拓北京、上海的高校渠道,因为客户看重这些呀,名企的校园线下招聘,除了特殊的专业外,绝大部分仅仅会落地在211类高校,更有甚之只去985类高校。
科普下,985高校为98年提出的建设30所世界名校,目前全国总共有39所;211高校是我国面向21世纪建立的100所重点高校,目前总共有116所;其中所有的985大学都是211类高校,而以上全部116所学校,则是我们一般称为的“名校”。
而全国的大学数量有多少所呢,算上三本民办、专科类高校,一共是2945所,2017年毕业生795万人,其中名校毕业生的占比,约5%左右。每年九十月份,清华北大进校招聘的场次,不低于500场,全部都是名企。
接下来,我所说的普通大学生,一方面所读的学校普通,另一方面家庭也普通,如果有家庭背景的,那也就算不得普通大学生。
作为普通高校的学生,学校每年有多少场招聘会,有哪些企业来,我相信大家心知肚明,这就是择业时的差距。
讨论为何企业偏爱名校毕业生,我觉得已无太大的意义,几乎所有的名企都会告诉你,我们一视同仁,对待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都一样。但用脚投票的结果,则是他们的招聘会,只去了那些名校,最后招的人,也是清一色的名校。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现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是好?
创业
创业成为很多普通高校学生的选择,但我一直不太鼓励,一方面是跟风创业,不过是对就业压力的一种逃避。另外则是当下,已经又回归了精英创业的时代,同样一个idea,普通高校的学生,和名校背景的学生,去找投资人,你觉得哪一个会被投?
身处创业圈几年,我发现身边新兴的创业者,普遍都是高学历、重点高校背景,除了认知以外,他们还拥有更好的人脉资源圈,我在此就不多说ofo的八卦了。
兴哥前段时间一个分享,谈到互联网下半场的“上天、入地、全球化”,出海策略是很多公司正在尝试的,而我见过大量普通高校的创业者,跟我本人一样,有一个较大的短板,那就是英语能力极差,这还谈什么全球化。
针对创业,我不喜欢谈运气,而喜欢概率这个词,但这个成功的概率,明显是不适合大多数人的。
考研
我非常认同张雪峰老师的观点,考研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最为稳妥的一个选择,因为这是一个可视的上升通道。
有人说本科生,毕业后最好的成长是工作,通过工作的历练,来提升自己。这句话没说错,但是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得有机会获得一份好的、有成长性的工作呀。
考研一方面是能力的提升,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则是获得一块敲门砖。北上广深,任何一家出名的公司,在一些不错的岗位招聘JD里,写的无疑都是;研究生学历优先。很多时候,优先二字,都是委婉的告诉求职者,没这个标准,就别投递了。
五六月份,我去了六个城市做校招研讨会,都是几所211高校,如深圳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与学校就业办的老师沟通后,发现这些名校60%的本科生,都选择了考研或留学,没有直接就业。
名校的毕业生尚且如此,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去考研,之间的差距显然易见。
更为重要的
我最近喜欢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问题,企业看重名校毕业生的本质是什么?因为他们的平均能力更强呀!
如何让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提升,或许才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除了考研、除了创业,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如何将自己的能力展示于人前!
作者孙凌,大学生成长导师,认证生涯规划师,深耕校园市场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