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普通的场景
我们用点时间回忆一下每天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
熟的米饭是我们用电饭煲做的,生的米是去超市买的,超市的来自于大的粮油供应商,他们安排货车直接送货到超市,供应商的米是找大米加工厂拿的,可能这个加工厂是他们自己的,加工厂将金黄色的稻谷加工成白花花的大米,加工厂的稻谷则来自于农民,农民在田间的辛苦劳作,加行植物在阳光下的光合作用,春播秋收。
稻谷:农民是稻谷的生产者,加工厂是稻谷的消费者,稻谷贩子是流通者
大米:加工厂是生产者,普通老板姓是消费者,供应商和超市都是流通者
所以一般场景下的生产与消费会有这样一条路径:
生产——流通——消费
这些都是绝大部分实物的生产消费模式
我们可以自己仔细在心里盘算盘算,比如几乎所有的吃的,喝的,衣服,家具,电子产品等等,只要是自己平时用的东西,实物的东西,必然都有存在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一般都是农民、渔民、牧民、工厂工人等
流通者一般都是超市、各种供应商、代理商、淘宝、京东等电商
消费者一般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了
不过,一般我们也可能是通过公司扮演了生产者或者是流通的的形式,比如淘宝上班的同学就是扮演流通者角色。
以上是对实物的生产、流通、消费分析
接下来我尝试着通过同样的方式分析占用我们时间最多的虚拟内容
现在大家每天都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屏读”(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提到的),大家都在看什么呢?
其实无非就是以下几类:文字、视频、图片、游戏,这些内容或许是为微信公众号,或许是综艺节目,或许是搞笑视频亦或是玩游戏
当我们看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公众号作者是生产者,阅读的人是消费者
当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编剧、导演、演员等他们是生产者,看电视的人是消费者
当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游戏开发者、游戏设计者是生产者,玩游戏的人是消费者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们发现了什么没?
我发现的三个现象
1,消费都是要花钱的
去超市买米是要钱的,基本上买任何实体物件都是要花钱的
可能有人认为,现在我们屏读的大部分内容可能还是免费的,收费的占少数。我认为错了,虚拟界中,每个人的时间就是“钱”,只要你看了这篇文章,这个视频,这个游戏,你就是消费了。
2,流通者的价值依旧存在
一个地方生产的大米理论上是可以卖到全世界的,但是这需要流通渠道,每一个超市就是流通者,每多一个超市,大米卖出去的就越多。
一篇好的文章,理论上也是可以被全世界的人们看到的,但是每个人都深陷信息洪流中,信息其实很难流到每个人的眼睛里,很多大V就成了流通者,转发的大V越多,这篇文章被看到的就越多。
3,生产者也在不停的生产
大米在不停的被制造出来,因为人们需要吃东西
信息也在不停的产生,人们也在不停的屏读
在消费、流通、生产三个环节,实体和虚拟有没有一些区别呢?我认为是有的
重大的区别
1,生产不需要土地、工厂、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了,人们只需要会用电脑敲打键盘、用手机录像、有程序编写游戏等,就能够展开生产活动了。
生产的成本被大大降低
2,流通不需要车辆,店铺等重资产了,人们只需要有网上账号,有大量的粉丝,就可以胜任流通的任务,扮演流通者的角色。
3,消费者通过屏幕随时随地就消费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并且可以即刻得到。
以上每一种角色的成本在虚拟世界里都极大的降低,低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你在扮演哪一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