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继续和大家聊聊宏观经济学基础,上一次和大家谈了谈GDP(小白经济学(一):啥是GDP - 简书),今天接着上次的话题接着说。
·名义GDP&实际GDP
名义和实际这两个词在经济概念中经常出现,所以这里有必要和大家说明一下。
不一样的指标,名义和实际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等等,今天这里跟大家强调的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关于这一点其实也不难理解,GDP说白了就是价格×数量(PQ),利用生产产品和劳动服务的价格来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都是这样的核算方式,而两者的区别就是价格的选取。名义GDP选取的是当期的价格,即核算当年的价格,而实际GDP考虑到了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上升),用过去某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进行计算。可能还有点懵,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
如上表所示,假设2019年我们生产了100斤花生油和50斤牛肉,每斤花生油和每斤牛肉的价格分别为5和20,根据定义,此时的名义GDP=100×5+50×20=1500(价格×数量),接着我们假设以10年前的2009年作为基期价格,当时的花生油和牛肉的单价分别为3和13,那么在此价格下的2019年的实际GDP=100×3+50×13=950。这样一来,相信大家都能够理解了。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基期价格的选取有依据吗?答案是有的,下面我们就来讲讲。
·GDP和通货膨胀(帕氏指数)
了解了实际和名义GDP的概念后,我们就来说说到底为什么使用这种概念。
将名义GDP和实际GDP区分开来本质就是把过去的价格水平和如今的价格水平区分开来,这里我们引入两个很重要的计算公式:
①GDP紧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②通货膨胀率=(名义GDP-实际GDP)/实际GDP×100%=(GDP紧缩指数-1)×100%
上面的两个公式其实就是将GDP划分为实际和名义的原因,说白了就是通过GDP来计算通货膨胀率。
所谓通货膨胀,也就是通胀,本质上是一段时间内随着经济增长,大多数产品及劳动力价格水平连续上涨的过程(先不考虑“滞胀”)。而通货膨胀率就是用数据来量化这一过程。我们用上面的例子,计算一下2009-2019年这一时间段的通胀率:π=(1500/950-1)×100%=57.9%,即通胀率为57.9%
现在再来思考一下刚才的疑问,基期价格的选取有依据吗?当然有了,依据就是我们想要研究哪一个时间段的通胀率,是1998年到2019年,还是2008年到2019年,根据目的的不同我们来选择不同的基期价格。
·通胀率的另一个公式(拉氏指数)
既然说到了通胀率的计算,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兄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我们常常在财经频道会看到CPI这个词,只是你可能并不知道这个词到底是什么含义。
所谓消费者价格指数,和GDP紧缩指数类似,不同的是CPI是固定一部分商品,比如像大米,牛肉,羊肉,鸡蛋等,分别用这些固定商品的基期价格和当期价格进行计算,公式是:
CPI=当期价格之和÷基期价格之和
是不是和GDP紧缩指数的计算公式很像,都是价值之比。实际上,通胀率也可以通过CPI进行计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另一个公式:
通胀率=(CPI-1)×100%
·无法避免的缺陷
无论是GDP紧缩指数,还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它们在计算通胀率的过程中总会存在着缺陷。
GDP紧缩指数的数据采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很多地区的数据不是非常全面,所以利用GDP紧缩指数来对通胀进行早期预警是非常不利的。再者来说,GDP仅仅说明了价格的变动,但是却没有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所以单纯利用价格变动来量化通胀率并不是非常全面,而且GDP也不能说明通货膨胀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而CPI指数虽然从家庭消费的角度出发,但是它的缺陷也很明显:
①涉及的范围太小,仅仅包含固定的一篮子产品。
②产品十分固定,会忽略新产品的引进,计算并不灵活。
③忽略产品本身的变化,单纯地考虑生活成本和价格的线性关系,忽略了需求的变化。
总而言之,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都是能够测算通胀率的指标,但是也存在着缺陷,并不完全精确。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胀率的核算也在进行着不断的优化,大数据和应用统计就有一个专门核算GDP的方向,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吧,如果文章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欢迎您在评论区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