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苏东坡传卷二,壮年
“野火”,这大概是我所能找出的,最能概括苏东坡壮年的意象了。
火——那是他的少年心性。这个不再是少年的人儿呐,依旧怀着如初的初心,激情似火,嫉恶如仇。两度与邪魔外祟争辩对抗,不得不说,带有些迷信色彩,甚至还有些过于单纯。可正是这份单纯,幻化出一身凛然正气,演变成他面对黑暗的信念,助他越过坎壈,终而超脱。
火——那是他对民生的爱。当天上苏杭被蝗灾覆盖,当万千囚徒遥遥待审,他选择了挽起袖子,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这份大爱,才是一个诗人在辞藻之前最重要的品质。
火——那更是他面对新政的坚决态度。王安石变法来势汹汹,满朝贤臣被小人替代。他站了出来,即使知道身后便是万丈深渊,仍义无反顾地伸出手,尽力掐断“青苗”,还天下一个太平。即使最终失败,仍在心中挂念,在他的无数题诗中,字字句句饱含着他的讽刺与嘶吼。
林语堂先生曾题道:“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正是这把熊熊烈火,使他的生命燃出最耀眼的光芒,也将他最后一点坦荡的仕途葬送。总有人说,若苏东坡稍收敛些许个性里的张扬,这个伟大的诗人将会拥有更完美的形象与结局——可那便不是苏东坡了,至少在我看来。固执,激昂,毫不退缩,哪怕程度上欠了丝毫火候,都燃不出他心中高纯度的火焰。这大概便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注定要以野火之势,受冰水所覆,面风雨之阻,才使得野火中心的精粹——少年般的如火心性,体察民生的如火热情以及抵抗新政的如火激情,得以流芳千古,风雪不摧。
我不知道他被贬黄州,复修东坡时的心情,是否如他手中那把火,燃尽荒野丛生的野草:他的少年初成,他的壮志凌云,他的光明仕途,他所有的过往,都在一把大火中消失殆尽。我想,明朗如苏子,必定是如释重负高于怅然若失。也好,从此朝廷污浊再脏不了他素白的袍,十里山田为依,清风明月为笔,朴素民生是他日后笔下的绚烂画卷。
少年之后,风雨之前,“野火”,这便是苏东坡壮年的写照。让人想要喟叹,想要追随,以表达心中的感慨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