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天某位加我的朋友,我和他之间这样一段对话。
由于我的微信通讯录已经人满5000,因此不设添加限制,每天都会有人加我,通常加完默默无语,不知道找我有何贵干,时间一久,也就在微信通信里沉底了。
这位倒是开门见山,于是我也可以客气一下,需要我为您做什么?未曾想这一客气到客气出个“不喜勿喷”。
我本人特别反感不喜勿喷这个词语,不喜欢难道就得“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才同而不和。君子,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我的脑海里闪过一念,朋友,你应该来读一读《分寸感》这本书,就像书封面上写的那样,远则不暖,亲则互伤,不远不近恰如人意。
分寸感,就是情商,就是做人做事让人舒适。
小钟当时我和说起这本书名的时候,我就很感兴趣,于是就把我、作者朱平、项目负责落地的八戒拉了一个群,我们通了一个40分钟的在线会议,就把发布会的流程定下来了,然后出通告,发互动吧,做海报,广而告之,小钟八戒付出了很多,我只是动了动笔,外加动了动嘴而已。吴律师一直提醒我,你这次不是主角,别太把自己当回事。看来他深得分寸感的精髓。
我于是开始翻阅《分寸感》,看到一些标题,就很有共鸣,例如分寸是一种心理尺度,直爽并不意味着口无遮拦,在宽容和纵容之间画一条线,分寸不仅是标准,也是基本底线……看着看着,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像蔡康永教你说话那样的社交教科书的话,那么可能你要失望了。
发布会的早上,我和朱平通了一个电话。我这边收拾好娃,他那边拖了拖地,朱平的声音平易近人,我们先从家常聊了聊。然后聊到《分寸感》的框架,朱平说,我没有想写一部尽善尽美的书,也不想用我的认知体系去框柱大家思维力。
哦,我说,我懂了,你的《分寸感》就是一个吉普赛女郎的水晶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总能看见你想看见的世界。他在电话那头笑得很爽朗,对对对,书里每个小段子,可能都会依稀让你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是啊,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从来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带着我们全部的人生阅历在和作者互动。
这是一通让双方都很舒适的电话。
在我看来,做事说话令人舒适的背后,不是技巧,而是礼,礼的背后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相亲相爱,彼此尊重。你是发自内心亲爱别人,还是发自肺腑想轻薄别人,有些人常有把天聊死了的本事,就如同文章开头的这段微信交流。别人并没有责任去提醒你该如何有分寸感,除非实在是好为人生导师。其实不到自己碰壁栽倒,不去反思和觉察,你是难以体会这个分寸感的。
分寸感发布会,在嘉宾访谈的环节,虽然我预先准备了一些问题的list,作者朱平、小钟和八戒在现场还是有很多即兴和超预期的精彩回答。到了观众提问时间,坐在光海书局狭长的发布会场地,最后面靠近咖啡吧台,一位坐着高脚凳的青年问,分寸感和圆滑到底差别在哪里?分寸感和保持自己的棱角之间,应该如何平衡?这两个问题,我记忆尤深,也是发布会现场最后两个问题。
朱平和八戒分别有理论和案例给予了回答。我陷入深深思索,一些失掉分寸感的人,可能并没有好好思考一个哲学的终极问题:我是谁,还有我的位置,我的渴望和期待。如果把分寸感上升到这个层面,他就不只是情商,不只是仁爱,而是对自我的正确的认知。
分寸感,是我们对自我人设的把控,而圆滑,则是受制于环境和他人的控制。一切的或讨好、附和、逢迎,并没有真实地表达自我,外表看起来圆,关系看起来亲,实则内心未必是自在的。
如果我是一个权威,我该有掷地有声的分寸,如果我是一个成就他人的人,我自然有甘当绿叶的分寸,如果我想成为一个领袖,我自有在组织、群体和公众场合的分寸。
至于棱角呢?如果你是一道光,请不要刺眼,如果你是一团火,请不要烫人。任何人都可以是有棱角的,可以把刺展开在心底,温柔而坚韧,但是不要变成外套,披挂上阵。
最后,特别感谢小钟的邀请,让我有幸为朋友们尽了一点绵薄之力,预祝大家阅读愉快而有收获,也祝朋友们之间,经常碰面,看看彼此的改变和进步,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