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前两天我们从选择权的角度,谈了“休息”这个话题,但涉及内容多偏向于Why,主要是对你的思维模式进行拆解分析。
W:是的,但我想清楚,下决心要为自己的休息负责时,行动的阻碍就少很多。所谓的“阻碍”就是,对自己的怀疑和否定。另外,前天你问我,如果拥有一个随时可以停下来的按钮,我会选择什么时候按。
当时我的回答时,我不会去按,除非身体已经承受不了,已经清晰知道无法前进的时候。而且我会留着选择权,一直不用,然后会对这个按钮寄予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只要你按下,我就能完全恢复,不管多么累。
所以,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对休息有高期待,导致我追求一些简单且见效快的方法。这反而给行动增加了阻碍。
I:其实,你现在用的休息方法,都能对身体有恢复效果,比如唱歌、散步、跑步、找人聊天、看电影、做饭、静冥、画曼陀罗等。所以,对你来说,“不懂休息”并不是问题,你的问题可能是其他。
W:你说的没错,就像今早跑完步后,我就在书房里静坐,即便只有8min,也能让我放松不少。
I:那么对你来说,如何把休息当成工作,你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呢?
W:首先,原本提出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在把休息当作正事来看待,对其给予足够重视。但经过这两天的讨论,你已经告诉我答案了:我对选择休息负起责任,才会给予重视。
其次,我希望把休息形成一种流程化,并且可量化的行动。比如每隔1h,我就外出走走,休息15min,或是使用番茄工作法,休息5min,然后在一天结束,记录并统计自己的休息时间和次数,再根据一天的身体状态和工作情况,进行反思和调整。
I:在我们思考解决方法前,先来讨论这个它,它到底是不是一个问题。如果它是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要解决到什么程度?以此决定,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
W:那么,首先我需要确认一件事,“把休息当成工作“到底指的是什么?
我的需求是,希望劳逸结合,在恰当时间能停下来,恢复精力,再投入工作。
I:那你要的是休息,还是要旺盛的精力状态?
W:休息是因,状态是果,我想要的是,充分休息,精力得以恢复,重新投入工作中。所以,我关注的其实是,休息后的状态,其次才去关注休息的方法——怎样快速高效恢复身体状态。
I:那么,把你的需求再重新描述一下吧。
W:我希望,通过恰当的休息方式,让自己快速恢复精力,重新投入工作中。
I:我可以理解成,你希望能够有更多时间投入工作中,是这样吗?
W:是的,目前我能投入3-4小时,但晚上还有一部分时间没有充分利用,所以我认为还能增加更多时间,争取做到4-5小时。
I:这里就有问题了,先不讨论增加时间投入的正确性,但从逻辑上来说,恰当的休息,就能帮助你增加时间?你不是应该做减法,放弃一部分活动,以此在重要事情上投入更多吗?
W:这么说,好像也对。但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你让我想想看。
(片刻思考)
我想是自己想错了,我想要的应该是,能更充分利用这3-4小时。所谓“充分“指的是,从原有50%利用率提升到70%以上。其中50%利用率来源于这个数据:以30min为长度,我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达到15min。而以60min为长度,集中注意力时间大概在35min左右。我测量的方法是,以阅读为标准,计时30min,当我意识到自己注意力分散,就记下此刻的时间。这个方法,我大约测了10次,连续测了3天。
所以,这3-4小时,我现在大概能充分利用1.5-2小时。
I:咱们先不讨论,你的数据准确性,而来讨论一下,你认为注意力持久度达到21-24min(以30min为单位),或42-48min(以60min为单位),这是否有值得去做?或者说,你为什么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W:额……提高时间利用率,就能做更多事情吧。
I:所以,即便提高了时间利用率,最后的结果还是,你要去做很多事情,然后把自己搞得很累。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本末倒置啦。你希望获得更多休息时间,但结果却是更忙。
W:好像哪里有问题,你让我再想想。
I:可以啊。
W:我感觉这么讨论,好像没什么结果啊。
I:不要求快,企图一下子就能获得正向结果。你还记得之前我们讨论,对反馈结果的接纳性吗?虽然今天没有什么行动指导,但至少我们搞清楚问题是什么。不,准确来说,原本以为“如何把休息当成工作“作为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伪问题。搞清楚这个,就不需要在这个点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了。
W:也对啊。
5009490����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