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二章讲了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并强调了“正确的事”就是接受现实。
第三章开始讲“管理”,如何管理好自己,和时间做朋友,用正确的方法去做事,第一节内容是“估算时间”。
1.时间不够了
我们都遇到过,由于种种原因一项任务的最后期限已经临近,但是任务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完成,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的加班。
毫无疑问,时间不够了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尤其当今社会竞争激烈,996工作制早已成为多数企业首选,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这是每一个职场人士都曾经历过的无奈,也都深有体会。看似如期完工,其实是以大量超负荷加班换来的,从总量看还是比原计划多。
研究也表明,一旦任务开始,无论事先做了多么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制定多么详细和周密的计划 ,种种原因使我们总是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
美国学者、作家侯世达在《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一书中提出了侯世达法则:
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It always takes longer than you expect, even when you take into account Hofstadter’s Law.
2.重视任务不确定性
为什么人们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呢?
这其中既有个人时间观念不强、自我约束不足,导致的时间不够了的原因,更重要也有任务本身的原因。
笑来老师在这一节里指出根本原因是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没有分辨任务的属性:
是熟悉的?
还是陌生的?
熟悉的任务,我们清楚其中每一个环节。所谓熟能生巧,就能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我每天骑车上班,非常清楚从家里到公司耗时是30-40分钟,所以每天早上计算好最晚出门时间,总能保证到公司不会迟到。
而陌生的任务,存在不确定性,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
任务越是复杂,未知领域越多,这种“意外”情况就会频出。
这些“意外”是当初做计划时所不能考虑到的地方,这就导致要不停地停下来处理“意外”,因不断有“意外”叠加,最终造成任务超时。
尤其是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和不断重复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常常需要花费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
在求知的过程中一定要留足时间预算,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需要不断重复,重复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3.采用自动驾驶模式
既然任务中有熟悉和陌生的内容,那么我们应对的方法有区别,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正确的评估时间,努力做到与计划的匹配。
方法就是任务开始前,思考如何把熟悉的部分进行简化和格式化处理,随后可以按部就班地无脑操作,高效地完成任务。
然后把节省的时间用去思考解决方法和处理陌生的、或有一定创新性的部分。
之前,与BOX定投践行群的王同佩战友交流时,他讲到一本书《老喻的人生算法课》,书中对这两种处理方法称为: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模式。
主动控制模式:缓慢、刻意和深思熟虑的,它需要调用经验和记忆,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做出合理的理性判断。适用场景:需要专注力,耗费大量脑力,处理重要问题。
自动驾驶模式:快速、自动并且无意识的,它会自动处理,减少选择和决策次数。适用场景:处理不重要的日常琐事和工作中重复的事。
人的大脑处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自动驾驶模式上花费的精力多了,确实会占用大脑的带宽,就会在主动控制模式上力不从心。
对于适合自动驾驶模式的事物,方法就是专门花时间,主动思考,分析利弊后,一次性想明白,确认一个固化的流程, 然后机械地执行即可。
如王同佩战友就把自动驾驶模式模式用在早上要出门上班纠结穿哪件衣服上?
他准备了7件款式略有差异的短袖,按顺序放在衣柜的固定位置。然后周一穿短袖1,周二穿短袖2,以此类推,可以做到瞬间出门。
专门投入时间一次性想好一个最优的流程后,省时省力,再也不用为此事纠结。
我们的问题常常是熟悉的事情凭感觉做,陌生的事情不去思考怎么做,最后导致时间超支。
这样任务中的熟悉的和陌生的经过分别处理后,处理的效率会大大提升,降低了时间估算不准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