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白话】
孔子说:“人犯的过失,各由于各自的习性。察看人的过失之处,这就知道其仁德如何了。”
【释词】
过:过失。
各于其党:党,类。本处翻译引申为“习性”。人的认知、习惯、思考角度等各有所偏,故而形成“党类”,不同类别有不同方式,各有各的特色,所以本处引申翻译为“习性”。殷仲堪曰: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
斯知仁矣:指其心中仁德之有无、多少。钱穆曰:《论语》言仁,或指心,或指德。本章观过知仁,谓观于其人之过,可以知其心之有仁,非谓成德之仁。
【先贤精义】
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译)人的过错,各有不同的特点: 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是在于过分厚道,品德鄙下的人往往是在于过分刻薄; 品德高尚的人在于过分溺爱,品德鄙下的人在于缺乏忍让。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朱子曰: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补疏》曰:各于其党,即是观过之法。
钱穆曰:人之有过,各有党类,如君子过于厚,小人过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过厚过爱非恶,皆不好学之过。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故于人之过,尤易见真情。
《论语全解》曰:君子之党,显党也;小人之党,幽党也。君子之过,过于厚;小人之过,过于薄。过于厚则易辞,过于薄则难辞。观过各于其党,则不以君子之过责小人,不以小人之过待君子,然后仁、不仁可知也。
蕅益大师曰:然惟过,可以观仁。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
云门隐者按:人心各有所偏,于是人各有习性,亦各有党。从而见解、立场、习惯等每每不同,导致言论纷纭、行为错杂,世间之纷争亦起。然而圣人教之以圣言,导之以中庸,使不同之人无过、无不及,又制之以礼,和而不同且顺其序。以此观之,经典不可不学也,圣贤之道不可不学也。
【附录】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仁恕也。人之为过也,君子小人各于其类也。观人之过,使贤愚各当其所。若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孔安国曰: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张居正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顾其心术何如耳。小人回护隐伏,善于弥缝;君子磊落光明,不肯掩饰。故小人多见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