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招回归后钉钉后团队仅用4个月就上线钉钉8.0+ 硬件钉钉DingTalk A1 4,背后原来是50人团队每天睡不足5小时的代价!

据新浪科技的消息称,钉钉CEO无招8月25日在阿里杭州总部接受了媒体采访。四个月前,无招回归阿里,重新掌舵钉钉,称先用了半个月时间“查产品问题”“查组织问题”。

8月25日当天,钉钉发布了无招回归4个月后的第一份“成绩单”:8.0版本的钉钉ONE上线。我们看到这是一款明显AI化的钉钉,其中包含了AI表格、AI听记等很多功能和工具,同时,钉钉这次还发布了智能硬件DingTalk A1,它是一款可以磁吸在手机上的AI硬件产品。

媒体问:对于这样一款硬件产品,从立项到做出产品,总共时间不到4个月,这个效率你们是怎么保证的?无招回应说,“在创业两氢一氧时我们也在做硬件,钉钉此前也有硬件中心和供应链伙伴,所以当我们下决定去做硬件时,是有这些基础的。我们大约有四五十人这四个月投入到了DingTalk A1项目里,他们应该每天睡觉不超过5个小时。确实是一种创业的风格,创业状态。”

于是网友们就非常好奇钉钉DingTalk A1团队为什么每天睡觉不超5小时?还有项目是怎么做到才4个月就上线/上市的?具体细节阿里没披露,那我们只能按常理推想了。毕竟企业是不会随便透露他们的工作机密的。

一、战略层面:无招的“回归首秀”必须“快且亮眼”,时间不等人,还得用事实证明自己。

无招回归钉钉后的第一份“成绩单”(8.0版本+AI硬件),在笔者这个吃瓜群众看来,本质是在向市场传递“钉钉全面AI化”的转型信号,当然新产品上市这背后一定有明确的时间压力。

➢抢占AI办公赛道窗口期。2025年AI办公工具竞争白热化(如飞书、企业微信均在推AI功能),钉钉需要通过“软硬一体”快速建立差异化——如果错过8月这个时间点,可能失去先发优势。

➢团队内部信心重建需要新产品提振。无招回归前,钉钉就经历过组织架构调整,团队可能需要通过“短时间出成果”来证明自身战斗力,而硬件产品(相比纯软件)更具“可视化成果”,能快速提振士气、向阿里集团证明所有资源投入的价值。

➢满足当下创业式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产品的市场要求。硬件开发产品一般周期还是比较长(通常6-12个月),但钉钉选择“4个月就快速打造新产品”本质是“用高强度工作争取创业试错时间”——先把最小可用产品(MVP)推出来,再通过用户反馈快速迭代,避免“闭门造车太久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二、执行层面:产品开发“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需要“抢时间”。

即使有阿里已经存在“硬件中心和供应链伙伴”的良好商业基础,但是要在4个月内从0到1做出一款硬件产品,仍需要压缩每个环节的时间成本,减少经济耗损。

➢项目设计与研发可能几乎同步:边画图纸边打样。

正常硬件开发流程是“设计→评审→开模→测试→量产”,但DingTalk A1可能把多个环节压缩:比如工业设计初稿刚定,结构工程师就同步开始画3D模型;模具厂提前备料,等设计冻结后24小时内开机——这种“前置动作”需要团队24小时轮班对接(比如白天对接国内供应链,晚上对接海外芯片厂商),这样自然会压缩个人睡眠时间。

➢项目测试环节可能也“极限压缩”,用人力调配缩短产品调试时间。

硬件测试通常包括可靠性测试(摔落、高温、续航)、兼容性测试(适配不同手机型号)等,正常大概需要1-2个月。但无招团队也可以采取“7×24小时轮班方式测试产品”,比如50人分成3组,每组负责8小时测试+数据反馈,发现问题就立刻修改,这相当于“用3倍人力把1个月测试压缩到10天”。

➢供应链方面“特事特办”:无招用人脉资源争取到产品上市时间。

无招提到“创业两氢一氧时也在做硬件”,可能积累了供应链人脉——比如说服供应商优先排产、加急生产元器件,甚至接受“小批量多品种试产”(通常工厂对小订单不积极),但这需要团队频繁沟通、跟进进度,甚至驻场督工,导致员工睡眠不足“连轴转”。

三、无招说的“创业风格”可能底层逻辑就是“目标驱动+资源适当倾斜” 。

➢除了时间资源(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人力资源(50人在一般互联网企业也算比较大的项目团队)向项目倾斜之外,团队人员本身就自带阿里“创业式文化”。也许他们的工程师本身内生驱动力就很强。

➢小团队“闭环作战”,减少沟通成本。50人左右的敏捷开发团队(相比大公司跨部门协作)决策链更短——比如无招可能直接拍板就能决策,这样就省去层层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师发现问题可以直接找硬件负责人,不用走流程。这种“高效协同”的代价就是团队每个人需要承担更多职责(比如一个人兼做测试、文档、供应链对接),自然需要每个人每天工作更长的时间。

➢企业“结果导向”考核压力下的团队选择。

互联网硬件项目常以“发布时间”为死线(Deadline),大型互联网公司内部项目竞争激烈,最后留下的都是最好的项目。无招团队可能也面临这种竞争压力。团队万一不能及时上线,就有可能面临“项目被取消”的风险。加上无招强调阿里的“创业风格”,那么“高强度工作”可能是阿里工程师的工作常态。成员经常为了项目存活或个人成就感,自愿压缩休息时间也无可厚非。

➢阿里历史上有多次“战时状态”(如双11技术备战),他们已经习惯了用“集中资源打歼灭战”。钉钉作为阿里旗下业务,可能在企业文化传导方面也沿用这种文化——比如设置“作战室”,团队吃住在公司,用“倒计时牌”强化紧迫感,甚至用“项目成功后的奖金/晋升机会”来激励成员。


四、“极限加班”到底是这次的一个“特例”还是阿里工程师的“常态”?这可能是广大网友比较好奇的地方。

虽然无招称这是“创业状态”,但这种“每天只睡5小时”的模式在人的生理状态里肯定是不可持续的状态,只能在某个项目“短期冲刺”时这样使用人才。而且这还是建立在这50人能够适当轮班替补的基础之上。

笔者觉得,从这次项目阶段看,硬件发布后进入迭代期,大部分企业大部分团队一般都会逐渐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无招说的情况更像是为了“抢首发”的一种特殊工作情况,而非钉钉的常规工作模式。

总结:“团队只睡5小时”的本质其实是“用时间换市场机会”,毕竟AI产品现在层出不穷而且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很多时候时间就是产品生命。

对钉钉来说,DingTalk A1不仅是一款硬件,更是砸向市场的一块试金石,它在用这款小产品试水AI硬件产品的市场容量和反馈,来证明这次战略决策是否偏离企业发展轨道。然而“AI转型速度”团队用“每天5小时睡眠”换4个月产品速成,就是不管好坏先把产品做出来快速占领利基市场,然后根据市场反馈再更新迭代。从商业角度看,这可能也是阿里在竞争激烈的AI办公赛道,想分得一杯羹的无奈选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