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很多时候(穿衣、吃饭、买房、买车、做决定……)都在被周围的人、事、物所影响,只是个体本身没有感觉到。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大家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我们有的时候坚持说要做自己,有的时候又说看别人怎么做,作为一个矛盾的个体,大部分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甚至从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受周围的影响还是自己做出的决定。
孟母三迁的故事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也都清楚周围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比如:
在给孩子选择学校时,大人们总是倾向于一定要选择好的学校,因为好的学校里的学生素质比较高,周围的人都学习好,打架斗殴及酗酒抽烟的事情少,我们的都担心孩子很容易被周围的人影响,所以我们给他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再比如看电影,很多人一般会在豆瓣看影评、看评分,或者听周围人的口碑,大众都评论较好的电影我们才选择去看,既节省我们的精力,又避免浪费金钱。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出来从众所带来的益处:从众可以节省我们的精力,还可以避免增加我们不必要的烦恼。而有的时候从众还会减轻我们的精神压力,比如:
运动会比赛中要求大家都穿运动服,而你穿身牛仔服,你就会觉得自己与运动会特别的不合拍;再比如职场中大家都穿正装,就你穿个运动衫,开会时你也会特别有压力,感觉自己特别的不自信。而从众的做法会大大降低我们的紧张感,减缓心中的压力。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从众。
可是,个体本身又是矛盾的。
比如很多女性朋友看到大街上都穿了千篇一律的粉色双面呢大衣,在给买自己大衣的时候,就会刻意的避开这种粉色大衣,以求取一种与众不同。因为人们这时候想让自己特立独行,追求的是新鲜感。我们要做自己。
其实,人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不断的在从众与标新立异之间寻求平衡。人们所有的决定和决策、行为,很多时候都是取得了一个平衡。那何时该从众,何时该标新立异,其实是取决于个体本身的:个体的身份层次、事件对个体的利益价值等等诸多方面,决定了个体的行为。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决定都是相似而又不同的,即既保留了从众的相似性,又追求了标新立异的新鲜感。也就是在从众与标新立异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大概也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的一部分内容吧。
身份层次决定了社会阶层,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压力;事件对我们自己的利益价值是受我们本身的家庭环境、喜好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有时候社会也会助长一些事件的发生。比如如果事件本身没有什么难度,周围人的存在会有助于你完成任务;如果事件对你来说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反而会增加你的社会压力,造成比较糟糕的局面。
从众也好,标新立异也罢,其实本是是没有好坏和评判标准的。关键在于一件事情对于事件主体表现出来的优劣。什么时候该从众,什么时候该标新立异,我们要因情况而定。可以利用从众心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促成我们的工作业绩与能力;也可以适当的追求标新立异,让人刷遍新鲜感和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