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睡睡读读、读读睡睡、循环往复的动作在凌晨1:50画上休止符。真的没想到一本原以为浅显所以应该很好读的成长书,我读了整整10天。
而“古典三部曲”第一部——被他自称为《拆墙》的那本,我只用了3天读完。跟我自己平时撸书速度比是慢,较之第二部《可能》(我也山寨一把作者的叫法),则快了惊人的70%。
不得不承认,第二部理论性与丰满性均胜过第一部不少。说理更透辟,“煽情”亦更有力,金句们更是仿佛长了对对翅膀的小天使,时时振翅欲飞。
然而我要说——读完此书(并且部分章节反复“批阅”过,划了无数红线),我最大的受益并不在于观念的重塑,甚至于不是眼界的扩大。
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更,勇,敢,了。
我敢不分三七二十一,提笔就写。不再惧怕抓不到原书重点,甚至原来分外看重的引用原文的准确性原则,也毫不在意了。
现在的我,敢于忘掉它的一切具体词句而谈《可能》这本书。
记得有句印度(还是西方?)谚语说:
“你考试后忘掉所有知识,还留在心里的东西,才是教育(大意)。”
还有句:“勇气是一切德行中最首要的美德。”
我不和你讲任何道理,亦不复述本书任何一个句子,我要直接告诉你我的感受,直接分享我的想法,直接向你展示我的状态——这即使不是最好的读书笔记,亦是于我过去那些所谓读书感悟而言,“更好的”存在。
说道理的虚妄在于——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没能真正激活内心的情感!
情感和价值观于每个人都是只有重不重要,无所谓好坏对错的。
作者独创的“高度”、“深度”、“宽度”、“温度”这人生“四维”体系,是我读过最简单、生动而完善的价值观模型。总分限定为“32分”的价值观打分测试,令我永难忘怀。
更难忘的是——个人价值观排序。作者提供了四个问题,将你可能重视的价值观由最初18个一步步减到最终3个。而我对自己更狠,减到只剩最后一个——
我称之为“价值观断舍离”。
并且我亦自创3个衡量标准:
首先,第一轮选择时以“心动感”选取价值观,我选了“振奋”、“自由”、“成熟的爱”、“快乐”、“救赎与超脱”、“自尊”、“成就感”、“智慧”;
其次,逐步删减时以即将擦除时的“心痛感”保留不舍减去的价值观,要擦去“自由”、“自尊”、“成就感”和“智慧”时心痛不已;
最后的“小诀窍”——以“二择一”法筛选对立或相关的价值观词汇,可以加速整个“断舍离”进程。
如此一来,了解和激励自己的过程,自自然然成了“心理断舍离”体操。——“知道为何,方能如何”。
感恩此书,让我明确自己人生的核心价值观原来是“智慧”。而直觉才是最高智慧。“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最高级的技能。我学会了一大半,所以才能迅速果敢、坚定如斯。
不同意作者的部分在于他从第一部到第三部都无甚改观的唯物主义限制性信条:
“事物能量守恒观,你所能拥有的美好是有限的,得到一些必将失去另一些。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我却要说,“Oh, nonono,完全不是这样!既然能‘一损俱损’,为何不可‘一荣俱荣’?”
生命是无限丰有的存在,你,其实就是无限,是万有。——
“你的生命有任何可能。”
当然,这将是下一个题目。
我们先暂别,古典下一部书——《跃迁》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