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做真教育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25天时间,我细品慢赏着一本书。字里行间,留下了受到启发或产生共鸣后的只言片语。
晨起,读完最后20多页,在写下最后一句感悟最后一个“结”字时,笔芯没油了。换支笔,我写下:“结”字未写完,中性笔用完。这一“结”,许多件事儿打了“结”:笔芯使命完结,读书完结,2017年完结(2017年的最后一天)。三“结”换一“结”:心结。教育的心结拧上了——一线教育人读《教育的细节》,何思何悟欲何行?
一、“细节”思悟:
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分为“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育生活”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文章都紧紧扣住“细节”来讲述自己多年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关注细节正是他的教育思考的特点,也是本书的特点。”(周国平序)
读《教育的细节》,感觉很是亲切,因为讲述的大都是细节故事,是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在学校的“小事”,细小到教师们司空见惯的“迟到”、排座位、学生发型等。然而在朱先生看来,这些“小事”恰巧是教育的契机与原点。
1. 时时感受细节里的真爱。女儿的胳膊、大腿被新同桌掐青,作为父亲的朱老师“很激动,很着急”,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后,朱老师“找班主任了解情况”,希望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疼爱女儿、关注女儿成长的父亲的形象。如果您认为这里的“真爱”有些自私的话——有句话说,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是人——那么,当他知道那个孩子“自己坐一个座位,在教室最后一排,孤零零的”时,教育人的大爱就萌发出来了——“长此以往,会不会对这个‘孤单者’的性格形塑极其不利呢?”(《润泽的座位》P82)有了这份关注,在以后看校、听课、交流、读书时就多了份关注,发现了其他老师解决问题的好做法,就“广而告之”。教育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对教育的研究。此类案例不是唯一。
同样是教育忘带舞蹈鞋的孩子,C老师的做法是“一律不许进教室,要么在门口旁观一节课,要么在走廊里面壁思过”。W老师的做法是,“从不生气,面带微笑,从储藏间找出尺码大致相同的鞋子借给孩子,还教给孩子一个方法:准备两双鞋子,其中一双放在书包里,除了换洗不要往外放就不会忘带了。”不同的做法产生的结果是孩子们再也没有忘带鞋子的现象,也发自内心地“爱死W老师了”。(《始于每一个人的观念》P15)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弗洛姆语),有爱的老师会想办法,所以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它需要技术与方法。正如作者说,“一个好老师,肯定是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有专业伦理和专业能力的人。”“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欣赏,即成全生命、呵护人性,应该成为其专业伦理的根本标准。”(P130)
在《教育的细节》里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很普通也很感动人。教育是做的事业。不看不行,只看不想不行,只想不做也不行,唯有“教学做合一”,教育之舟才能抵达理想彼岸。
2.处处彰显细节里的智慧。
教室里的时钟可有办法变成教育资源?“小学低年级在钟表旁边贴上‘时钟‘ 二字,让学生随物识字,加深印象,并对实践有初步的认识。三年级贴上’做时间小主人‘的’提示‘纸条,五六年级则是’逝者如斯夫‘之类的哲思语录。“(P148)寓教育于无形之中,实在是妙!
减负应该一刀切吗?减负如何尊重个体差异?作者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华裔女科学家马中珮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对于“吃不饱”的孩子教师需要保护他的好奇心和兴趣,教会他们自学的能力。(P042)
教育的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孩子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有的个体,即便面对相同的教育问题他们产生的反应和需要的帮助也可能不一样。所以,教育需要强化个体差异,需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强调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差异性,而这些,恰恰需要教育者自身能量充足,富有教育智慧。
3.点点触碰细节里的情怀。
借班上公开课教师不认识学生,叫学生回答问题时说“这个男同学你来回答”“这个女同学回答……”,在大陆司空见惯,几乎没有哪个老师会用心想办法,甚至我们都觉得那不是事。可是永通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台湾老师的做法:将一面已用过的白纸发给孩子,写上名字做成最简单的桌牌,教师提问时就会说“某某同学,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思考的?”正是因为作者的内心非常关注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期待课堂上能“处处渗透对人的尊重与肯定”,希望课堂“自然生成滋润生命的精神内容”,故而才会发现、思考这个问题。(P020)
在作者看来,“教育最大的失败,莫过于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达到呵护人性的目的。”作者所担心的,恰恰是真真的现实情况,受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教师难以将全部身心投入教育的研究中,投入对学生的研究中,关注细节者就更乏善可陈,读之能唤醒一个,也是善莫大焉。
二、细节启迪:
受朱老师启发,更坚定了我关注细节做教育的信心。
1.关注细节做爱的教育。冰心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才有教育,有真爱的教师才会是孩子们喜欢的人师。每日里行走于校园,我最喜欢的是孩子们看见我时欣喜的表情,最喜欢听到的是一声声开心的问候。每日里最留恋的,是放学时我在校门口站岗,孩子们列队走出校门时的声声“再见”,挥手拜拜,还有那么多孩子在人群里与我四目相对的瞬间,瞳孔里写满信任和愉悦。我努力做到,看见孩子的目光时热情、欣喜,没有遗憾。爱的教育,应该就是我的目光在你身上,我的心思在你身上。
2.抓住细节做真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仅有好的心思、好的要求还不够,应该把要求具象化,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倡导孩子们培养于一生有益的好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好品质上。面对现在的孩子们娇生惯养、缺乏毅力的现状,我设立了“坚持不懈学子奖”,即要求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坚持一个月、一学期、一年去做。要求虽简单,能坚持的孩子却并不多。我们在国旗下讲话动员,在全体家长会上宣讲意图,在全校分学期评选,我希望孩子们能从小事中学会坚持,磨练意志,能让自己的未来多一种可能。坚持两年来,阅读习惯养成最好,其次是运动的习惯,这也是我希望六年小学生活带给孩子的——健康的身体,丰润的灵魂。
3.守住细节做人的教育。
小致程因为生病晚两年入学,且右脚落下后遗症走路不稳当,她的妈妈请了陪护阿姨全程陪伴。三年来,我见证了孩子从羞怯到大方,从阿姨搀扶到独立行走,从一字不识到基本保持八十多分,许多次我都为他竖起大拇指。我们不能拒绝任何一个孩子求学,不仅不拒绝,还要为他开启很多绿灯,确保他开心上学。我叮嘱各学科老师不可急躁,不可期望值过高;老师们又告诉孩子们,多关心帮助小致程,你的真诚和善良一定会帮助他更健康地成长。我在校门口见到他,会主动拥抱他,我希望传递给孩子一种情感,那就是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爱你,你更应该爱自己。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育无小节,细节见精神。抓住了细节,教育才会实现其价值。只有将“人”纳入眼中,我们的教育才算是以人为本。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教给孩子知识,其实这只是一时的,而教给孩子善良的本真、求生的技能、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才是终身所需,也才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上善若水,作为真正的读书人的教师,‘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对学生有超越动力的人性关怀。”(P163)
读永通先生的书,感受着作者流淌自内心的教育真爱,如涓涓细流滋养我的心灵。从文字里获得力量,让自己思考如何去寻找和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便是我读完《教育的细节》的最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