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的某一天,我正沉浸在一本小说里与主人公同悲同喜时,隐隐觉得不太对劲,原来是平时在我对面喜欢动来动去的熊孩子,那天特别安静。
我以为他沉浸在金子美玲的诗里,与诗人神游去了。可是5分钟都还这么安静,趴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我感觉有诈,把他立起的书翻开一看,只见一个自制的假人立在我面前,填充物也考虑的很周到。追到熊孩子的房间,看他正在美滋滋的研究画册上的枪炮。
好吧,那一刻,当妈的我,欲哭无泪。
熊孩子的世界我不懂。看起来也还有点奇思妙想,说明还是真的动了脑筋。
不过,这股劲儿要是放在学习上,或者是钻研奥数上,也许早就是一枚响当当的学霸了吧!
我始终庆幸自己,没有让孩子在校外学奥数,尽管现在私校对奥数的要求很高,但我总觉得熊孩子掌握好学校内的知识就够了,还真的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学习奥数。
但其实,现在像我们这样,敢不学奥数的家庭,真的很少。
02
话说我总体算是一个对孩子比较宽松的妈,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上,我对熊孩子可是感同身受。
大概是与我自身的经历有关吧!
要知道我从小在数学方面就属于后进分子,好多年我都对数学深表绝望。
现在想来,可能主要是上课神游,老师讲东而自己想西所致吧!
记得读书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都不好,生物也仅限于上课和老师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出风头。
想来真是后怕,仿佛学习这些事儿,永远没被我放在首位一样。
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上课时,经常会把老师作为观察对象,猜测他们在家里的生活。仔细观察他们,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和他们平时相比不太一样的地方。
那时,做作业的时候,我就经常幻想能有一个小机器人,它什么题都会,可以帮我完成作业。考试的时候就开始异想天开,要是自己有一个神笔马良那样的神笔,不就一夜之间可以逆袭成为第一名了吗?
那些关于学习理科的经历,基本上都是在这样漫无边际的想象中展开的。
有一年学校上公开课,语文老师选了一堂作文课进行示范,重点点评了我的一篇习作。那天,除了外校和外班的很多老师,我的数学老师因为是校长,也坐在后面一起听课。
后来他曾跟我父亲说:“你家妮妮的作文还真的写得不错,我没搞明白为啥她两科差距会这么大?数学怎么学的糊的像胶一样?”
那个时候,我记得数学最低我还考过48分,大多数时候都在60分左右转悠,可是,悲伤的是满分是150分!
在我那难熬的求学时光里,数学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的人生,让我极度怀疑自己的智商。
说实话,就连现在熊孩子的很多数学题我都不会做。虽然熊孩子的数学也不出众,但似乎比我小时候严重瘸腿的状态还是好了很多。
那个时候,数学不好这样的现实,一度让我生活的很黑暗。
也正因为这段经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做挫折,对挫折这件事情具有极强的同理心。
这种一次次体会失败的感觉,让我的青春期过的很是焦虑。直到我选择了文科以及大学选择学习编导专业后,我才一天天、一点点从这种焦虑的泥潭里拔了出来。
03
后来发现,读书时不顺利的求学经历,总是会提醒我是一个不够聪明的人,唯有勤奋来弥补。
尤其是我刚当记者的时候,一方面写作是我并不出众的人生中唯一的长板,做这件事的时候,总能让我身心愉悦。
也只有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才能体会自己人生为数不多的那种成就感吧!
一种投入与专注,让我在做记者的经历中,得到过很多荣誉和机会。
就是这一段的职业精力,真正锻炼和整合了我的很多能力,让我第一次用跨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很多我过去不知道的世界,包括那些自己过去根本不愿意去思考的理科知识。
要知道采访的领域很多对我来讲都是未知的,我总是把不明白的地方向采访者沟通清楚,然后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总结方式讲给对方听。
对方经常也会很惊奇:“哇,原来你们外行还能这样看待这件事,这个角度很有意思啊,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没想到这类比这么有趣!但想想,还真的就是这样的。”
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我也在工作之余,进行着日更公众号写作。
以前觉得这件事不难,但真正在自己做了之后,才发现真的是一件特别耗精力和时间的事,但是也是一个强迫自己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特别是有个自媒体达人还真诚告诫大家:“没事最好别做公众号,没做公众号,你能力不行只有你老板同事知道,做了公众号,能力不行,你朋友全会知道。”
为了知耻而后勇,更好的持续写作,我学习了大量提升技能的课程,每天不断地输入新知识,让自己的思维方式更为广阔。
学习用一个更大的视野去打量以及重新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就这样,在我人生30多岁的时候,居然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孩子家长,开始叫我学霸。
这太让人惊讶了!
要知道多年来,我都因为那些永远学不懂的理科,一直很是自卑。
自己唯一擅长一点的方面,只好努力一点,才能让自己有点小进步,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也挣扎着走了一段远路。
那天我在一个学习平台学习网课,学习时,我就看到系统提示:“妮妮同学,你已经连续上课五天,打败了71%的同学。”
我才突然发现,其实成人的惰性往往比学生时代更大,仅仅5天而已,就能轻易超过这么多人。
原来做成人学霸比做学生学霸容易太多了。
04
想起最近美国上市的一本新书,《你能做任何工作:“无用的”自由技艺的惊人力量》,明确指出了美国大学系统的自由技艺学科,一般是指历史、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这些大学问。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的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文科生的春天终于到了。
过去我们传统中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在今天看来,真的已经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了。
未来,纯粹的技术性岗位,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而机器永远无法做到一些真正融入大量复杂情感性的工作,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而这个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探索新事物的能力、获得洞见的机会、自己选择和决策的能力、包括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以及真正形成的影响力。
在这本书的观点里,真正的影响力就是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和演讲能力决定的。
就像现在我们国家的高考改革方向,自己可以任选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学科,可以说没有严格的文理科界限,这就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明显信号。
作者以美国大学生毕业10年以来薪酬调查的统计表来分析,发现最开始工作时,学理科的人收入会比学文科的高不少,而进入工作的第10年,文科生的收入就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相对比较优秀的文科生,收入已经达到同时期理科水平人员的十倍之多。
作者还特别强调,学习自由技艺这些学科,如果能与一些技术相结合,还能创造出很多新的就业岗位,而纯粹技术类的岗位已经在开始萎缩。
那是否说理科没有价值呢?
答案是否定的。
理科学习到的技能,依然是决定自己收入的主要构成,而文科学习到的能力会成为自己的加分项,起到质变作用。
这本书的观点真的给了我很多养育的信心。一个人能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其实就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未来的世界变化万千,那些学生时代遭遇过挫折的人,往往在人生的长跑中,更能保持一种面对挫折的坦然,进入终身学习的状态反而相对容易。
我们这一生很短,短到我们的生命终究是以每一天来计算,能够自己专注做好的事儿并不多。
我们这一生很长,长到我们的每一天,都应该是一个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还真的是比做一个只在短暂的学习生涯中,当学霸拿高分更有价值的一件事。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优美图,谢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