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期吴伯凡老师的课,是讲格物致知的,听完真是大受启发。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通常的定义是用我们内心既定的思维框架对一个物体的深层原理不断打磨,最终获得认知升级的过程。
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两个致命的问题:
①你怎么确定你的思维框架是合理的?
②你怎么确定获得的新认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所以说这种格物致知的模式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缺少客观的判断标准,很容易就会让人走火入魔,坠入自己的思维陷阱之中。
那么对格物致知而言,什么是更加合理的定义呢?
吴伯凡老师给出了答案。
格物致知的“格”应该定义为格斗,也就是冲突,矛盾,对抗,博弈,互动…通过和物体的冲突、互动,动态地去观察物体的各种反应,进而加深对物体的了解,获得对于物体的新认知。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①与物体冲突互动,也就是在真实复杂环境下和物体零距离接触,反应考验打磨物体,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冲突实践;
②根据物体的反应来迭代我们的认知,也就是说判断我们的认知对不对的标准不是我们的主观想法,而是外在的客观标准。
结合起来就是冲突实践+客观标准,而这就是对格物致知最合理的定义。
获得真实数据的唯一途径
这年头最重要的是什么?
没错,是数据!
是真实准确可靠的数据!
认知说白了就是对一个物体的看法。认知对了,我们的行为才会准确。相反,如果认知错了,那么不论自己能力有多强,最终的行为也会是错的。
而对一个物体获得准确认知的第一步就是获得关于物体的准确数据。
学过梁宁的产品思维课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可以分成5层: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物质资源+精神资源),能力圈,自我存在感的定义。
一个人大部分情况下只会展示出自己的感知层和角色层以及部分资源层(物质资源为主)。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不会暴露出自己的底层想法,他不会把内在核心的自我展现给他人,而只会用外在表面的自我来和别人打交道。
这种情况下,这种常规环境下,和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物体接触,你能获得他最真实的想法,获得他最真实的自我,获得最真实的数据吗?
不可能的!
任何物体,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只有在最紧张的时刻,在最复杂的冲突环境中,他才会暴露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做出自己最本能的反应,此时获得的数据才会是最真实的数据。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怎么说的不重要,重点看他是怎么做的。
想要获得真实数据,看别人怎么说也是没有用的。
获得真实数据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观察物体放到一个复杂冲突环境中,对其反复考验打磨,此时他的反应才是真实数据。
谁有资格说对?
有了真实数据,经过我们的思维框架处理后,就会得出我们对物体的新看法,也就是我们的新认知。
那么这个新认知是否正确呢?
我们如何判断这个新认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呢?
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这时我想起了以前学技术分析时一位老师说的话。
如何判断我们的操作对不对?我们说了不算,别人说了也不算,只有市场说了算!市场让你赚钱了,那么你的这一次操作就对了,反之,市场让你亏钱了,那么你的这一次操作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操作都会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让我们的操作有所依据。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给我们的行为加上一个客观评判标准。
这个客观评判标准,根据我们的目的不同,所处的领域不同,它都可以不一样,但它一定得有。
因为一旦没有了客观标准,那么我们的行为就找不到严格的参考依据,那么行为准确与否就只能看心情,而这心情,往往是极其不准确的。
对于获得的新认知,谁有资格说对?
只有我们最先制定的客观标准有资格说对!
不要怕冲突
你好我好大家好,谁还会去关心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认知,从来不是自己闷在家里冥思苦想就能得到的。
任何进步,任何升级,都是在冲突,在实践中获得的。
所以,不要怕冲突,不要怕矛盾,因为矛盾之中才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