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脑从未停止过思考,工作时、在家休息时、躲避疫情时,它想我应该每天多创作,不被字数和篇数的限定;我应该多发几个动态,分享自己的感悟,因为说不定哪一条就能给正在困扰的人一些启示;应该多看看想看的书,即便枯燥但至少有用……
可是我的身体太懒啦!大脑的每一个想法即便是再热血沸腾于它也是如同过客,我的身体它太冷漠,这种冷漠让我的心里总是充满悔恨。终于我的身体发起了反抗:“懒不过是你拖延症的替罪羊,这个锅我不背!”
“什么玩意?”我心中愤愤不平地想着。忽然醍醐灌顶,可不是嘛!逛衣服、零食,抢口罩、酒精的时候可勤快了呢!于是我明白了,我不懒,哈哈,真好!但是,我好像是有拖延症,这就尴尬了~
懒,是什么都不想做,就想找个舒服的姿势待着。拖延呢,是你想做的事情一大堆,却都懒懒不想去做。拖延症不是懒,而懒却是拖延症的一个主要表现。那么怎样能改正拖延症这个毛病呢?与其说是毛病不如说是习惯。
罗列—分类—排序—执行
想把你一直想做却一直拖延的事情一条一条写在纸上,想到的都写上去,这一步就是要你淋漓尽致。
接着,再对这些事情进行分类,比如:写作和视频剪辑列入个人成长计划,做菜和收拾屋子属于生活品质提高计划,看电影和练字则可作为精神世界提升计划。
下一步,是根据你的分类排出主次顺序,猎豹没有办法同时抓住跑向不同方向的多只兔子。一个道理,我们通常也很难同时全身心投入到多个事情中去,所以一定要分清主次。
你最看重的计划要至少占据你的五成精力,其余的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相对自由地分配。比如学习剪辑视频两个小时后大脑基本已经进入混沌的状态,这个时候做点好吃的,然后边吃边看一部一直想看的电影,岂不美哉!也就是所谓的劳逸结合。
最难的不是怎么做 而是如何坚持下去
一个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最怕什么?意外!这种意外包含外界不可抗力,还有自身情绪和意志力的变化。你想练车考驾照,但是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正在肆虐,计划延后,这是外界的不可抗力因素;学习太枯燥总是溜号,想先睡一会在继续,这就是自身的情绪懈怠,在所难免但是能够克服。
我们要遵循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原则,刚开始的那段时间一定要强行约束,规定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去学习。以两个小时为例,如果很难一次性坚持,就采用累积的方式,然后在不断的学习中刻意延长每一段时间的时长。
每一次完成目标后就以不同的方式犒赏一下自己,此为奖和恩;如果单纯因为情绪的惰性没有完成任务,下一次则要补回来,并且做一些,这是罚和威。
重要的不是做成什么样子 而是去做
情绪的懈怠会让人懒惰和拖延,而过于在乎和执迷于结果则是造成情绪懈怠的主要原因。“这样辛苦到底有没有用?”“会不会既浪费了时间又耽误了未来啊?”诸如此类,都是因为过于担心结果而产生的动摇。
我们之所以制定计划大多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但是既定的结果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不是!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看到别人拍短视频火了,小英也开始拍做菜的短视频,想着粉丝过万后带货赚钱。结果她的粉丝到1万时就停滞不前了。
表面上看她好像没有如愿以偿,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拍做菜的视频让她养成了认真做好每一顿饭和享受美食的习惯,一家人也因此更加幸福和满足。赚钱是她的原始目的,虽没能达成却收获了比金钱更难得的东西——幸福。
重要的不是结果如何,而是去做本身,享受坚持的过程,看淡结果吧!凡事做跟不做都是不一样的。现在起于你而言拖延不再是一种病,而只是一个需要改正的坏习惯,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习惯,想不想改你说了算!
文字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弯弯
认真感受每一种经历
在爱中体悟生活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