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即位之初,曾经问李沆:“治理国家首先应注意什么?”李沆回答道:“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真宗又问哪些人属于这种人,李沆说梅询就是。
梅询,字昌言,今安徽宣城人,是宣城梅氏第三世孙。
宋代官员薪金高,皇帝又多有赏赐,梅询就用这些钱去买各种熏香,在当时,熏香很名贵,一般人用不起。每天上班前,梅询总是焚两炉香,把官袍罩在上面,然后将长袖聚拢起来,等到了办公室再展开,整个屋子里便充满了好闻的香味。由于梅询的熏香经常变幻,宋真宗也喜欢传唤梅询,顺便闻闻梅询的新香,让梅询对熏香更是上心。
梅询这样看似十分风雅,骨子里却很俗气。和李沆即使辞去官职时,在家也是正襟危坐相比,自然是云泥之别。何况一个朝廷官员把大部分心思用在这个事情上,哪有时间思考治理国家?
宋真宗很欣赏梅询之才。一次北方边关告急,契丹人进犯河北灵州,朝堂慌了神。梅询献策说:将朔方授予吐蕃首领潘罗支,令其从后方牵制契丹首领李继迁,使“蛮夷攻蛮夷”。
但谁去联系潘罗支呢?梅询主动请缨:假如灵州百姓能够幸免,又何惜梅询这一条贱命!宋真宗大为赞赏其忠心,宰相李沆却赶紧劝阻:梅询这个人太会钻营,不堪大任。夸夸其谈,不务实际,眼高于天。这战争是多么大的事情,哪有梅询嘴里讲得这么容易?
李沆看人还真能看到骨子里。此后,梅询先是在审理财产官司时,不深入细致,造成误判,被贬官外放,知苏州;然后诋毁宋真宗的祥瑞,妄议天书,出任濠州;紧接着在任湖北转任使时,又把驿站的马私自借给他好友邵晔的儿子,万万没料到,这位邵世侄快马加鞭,把马儿活生生地给累死了。
在宋朝,驿站是传递紧急军情或者宣布皇帝诏令的中转站,是换马或官员途中食宿的场所。梅询当然知道驿站是干什么的,也知道马匹是重要的军用物资。这是典型的公马私用,结果被夺官一级,降为襄州通判。
李沆用人不私,公道正派。991年,李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职位相当于考核官员的监察部,对地方官员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清查。平时处理政务,也是格外认真。在皇帝身边工作,从不阿谀奉承,更不为自己谋取私利,反而经常劝谏太宗勤政爱民。宋太宗提拔让他执掌朝廷内外的人事任免权,李沆以自己的刚正不阿和慧眼识人,经受住了皇帝的考验。
因为李沆的做官清廉,家境贫穷,太宗听说后,特地多赐钱30万给李沆还债,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次侍宴完毕,太宗目送李沆远去的背影,赞叹道:“李沆风度端正,神态庄重,真是有贵人的气质啊!”
宋太宗因为看好李沆的才华,995年八月立三儿子赵恒为太子后,让李沆兼太子宾客,担任赵恒的老师,也为之后的宋真宗,直接配备了当朝宰相,搭建了“咸平之治”的骨架。
李沆为官,不畏强权,识人善任,不徇私情,以德取人。在用人上,对“新进喜事之人”,他敬而远之;对“兴利除害”之举,他一切报罢之。他认为所谓“兴利除害”,不过是“新进喜事之人”,为了个人目的,巧立名目,蛊惑皇帝而已。
治国之道,首在用人。李沆认为,不能用那些轻薄浮飘,不干实事,好大喜功,搬弄是非的人。巧言馅媚的人话似很忠诚,虚伪狡诈的人话似很实在,但都是奸邪之人。
于是,梅询遇见了李沆,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国家的大幸。
李沆死后二十多年,有人向朝廷举荐梅询可用,宋真宗反对说:“李沆曾说他不是君子。”李沆被宋真宗信任到这种程度,深为后代好多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