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是2014年光棍节购进的,自那时进驻书架,方才有空打开。在看此书之前,看的是一本较为生涩的科普类书籍,断断续续看了至少一个多月才结束,一拿起此书,简直就是享受,第一天下午开看的,第二天一起床早饭没吃看到12点,360多页的书就这么啃完了,可见其引人入胜的程度。
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个阿富汗作家,后移民美国,在本书中,作者以主人公的亲情、友情为主线结合时代背景为大家详细描述了阿富汗从繁华至衰退的过程。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可以是“人性、命运、时代、救赎”。书中也包含了“爱、恐惧、愧疚、赎罪……”等人类所有的情感,正是有这些因素的存在,让它更有人味儿,更“接地气”。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人、一个家族同时也是发生在一个国度的悲剧故事,但本书封面却绚丽无比,也许如此绚丽的封面正是为了应和主人公多彩的童年生活以及故事结尾时所呈现的希望吧!而以追风筝的人命名,我猜测,除了追风筝是阿富汗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外,也是故事开始发生转折的事件诱因。同时,风筝易断以及难以把控也可以用来来说明父与子、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之间脆弱的关系。
不得不说,作者是个巧妙的说书人,情节转折,前后呼应,人物内心描写细腻到位!在文章开头,作者便带领我们随着主人公阿米尔的思绪,以他的视角进入记忆深处。从童年时期敏感的他与仆人儿子阿桑之间虽是主仆却更像兄弟的感情入手,共同经历两人之间所度过的愉快时光,感受主人公对父亲的崇仰与害怕、对哈桑的又爱又恨、对自己的质疑与自卑……直到作者12岁那年风筝大赛,他为了一己之利以及懦弱的性格驱使,眼睁睁看着哈桑受人凌辱。正是从此事开始,似乎一切都开始起了变化:阿米尔内心的不安和歉疚让他赶走了哈桑父子,战争爆发,他和父亲不得不离乡背井远离阿富汗锦衣玉食的生活,开始疲于奔命。一切都开始蒙尘,虽然离开故乡让他暂时得以解脱,但阿米尔内心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虽然如此,生活却还是慢慢给他带来了希望。直到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童年的敏感有了确凿的解释,父亲的形象就此崩塌,哈桑死于对他的忠诚之心、目睹昔日繁华的故乡与今日衰败之色的对比……但幸好,此时的他已经有能力承受这一切,在经历过痛苦与解脱的全过程之后,生活似乎又开始萌生希望……
“倘使恶魔仍在你脑中徘徊萦绕,前程又从何谈起?”这是阿米尔说服自己放弃美好生活开启奔赴赎罪与自我救赎之旅对自己所说的话,同时也是对我感触最为深刻的句子之一,每人心中皆有恶魔,如果任其萦绕,一味躲避,前程便无从谈起。只有正面心中恶魔,了解、正视、解决它,美好前程才会到来!
“为你,千千万万遍!”正如《丹佛邮报》对本书的评价:“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这部感人非凡的作品也描写父与子、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之间脆弱的关系。忠诚与血缘串连这些故事,使之成为2005年最抒情、最动人、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本书。” 真的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