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要学会减法
最近,和一位朋友谈起买房的事,朋友年近五十,女儿刚上大学,他居住在某个小区的顶层。他想买房,但又拿不定主意,很是纠结。
其实,他有自己的真实想法,想攒些钱以后退休了在女儿所在的城市买房或租房,想和女儿住得更近一些,相互照应。我赞成这样的想法。既然我们有自己理智的想法,但为什么常常还会犹豫不决或者感到纠结不欢呢?
其实,人处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必然会受周围人的影响,有所攀比,也有所盲目跟风。房子在现代社会决不仅仅是个睡觉的地方,它代表着你的经济实力和未来的某种保障。
然而,幸福感与房子的多少绝不是成正比例的。三线城市之下,一个小小的县城,体制内收入有保障的家庭基本都开始向二套房三套房迈进。
都说钱越来越不值钱,于是连老百姓都在进行房地产投资,大多不是因为刚需,而是觉得把钱投在房子上总比放在银行划算。
于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夫妻开始在还完了第一套房贷后,又投资第二套房,按揭贷款,总觉得有了房子好像人生价值感也上去了,心里踏实多了。
即便人生遇到什么坎儿,一想起自己在城里还有几套房,那便安慰了许多,仿佛自己就是人生大赢家。如果有余力,多几套房产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道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为了多一份投资,再追加一份房贷,让我们原本享受生活的各种计划化为泡影,让我们享受生活的质量无形中被折扣,那这种投资或许真有些“跟风”或者不理智了。
试想一想,一对中年夫妻,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延续房贷到五十或者六十岁,尽管日子照样转,但是关乎孩子的教育投资问题,生活日常的开支问题,人际关系,旅游外出,老人赡养等等,整个的生活质量的含金量自然会被透析。
曾经有多少人计划每年一次外出旅游,可是常常被生活的一地鸡毛放弃了最初的念头;曾经有多少人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常常被生活的各种压力放弃了理想的冲动;曾经有多少人想追寻诗和远方,却常常被生活的柴米油盐磨平了青春的棱角……
其实,人越活会越明白,物质的富有自然是我们必然追求的目标,然而它并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终极目标,房子代表的应该是温暖和幸福,而不是弥补精神世界的物质表现。
而人到中年,更应该理智自己的选择,应该学会开始用减法生活,多关注自我的精神世界和心理需要,减少不必要的物质负担,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圈子,减少不必要的名利追求,才会活得不太累,才会真正成为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