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很多80后、90后的妈妈,大多推崇西式的素质教育、鼓励教育,认为应当尽量释放孩子的天性;而最近却看到一些美国的育儿专家开始认为中国的严厉教育更能培养孩子的逆境商。
看起来,经常被鼓励的孩子似乎更自信,更容易获得自我认同,更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经常被严厉教育的孩子,好像压抑了天性,但如果父母偶尔一个肯定,是不是会更显珍贵,反而更培养他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增强他的韧劲儿,增强他战胜困境的能力?
那么,到底应该严苛还是宽容?
我现在觉得严苛和宽容,只是形式,都有利弊。最重要的是要看见、尊重和接纳孩子的需要。
很多养育者,并不是真的能够看到孩子的需求,而是自以为是的灌输着自己的理念,施与自以为是的善意,强迫孩子接纳。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奶奶或者姥姥以为孩子冷,以为孩子没吃饱,强迫孩子穿或者吃。我已经36岁高龄了,跟我爸多次表示我不爱吃虾皮,他还是坚持早上煮面时给我放一大勺虾皮,告诉我那样有营养。
当孩子拿着脏兮兮的泥巴作品,兴奋地给家长看时,家长往往冲出嘴说的是,怎么把衣服、家里弄这么脏?
我记得我11岁暑假时,我妈妈出差把我寄放在离家十几公里的姥姥家,可我所有的朋友,可玩的一切,都不在姥姥家,呆了几天,我就觉得很郁闷,要自己回家去,姥姥觉得我一个人怎么生活呢?在她那里有吃有喝,还不行吗?还想要什么啊?
我说我自己会做饭,也会买东西吃,我妈过两天就会回来了,姥姥却怎么也不肯放我走,而姥爷却看懂了我的心思,让我回去了。那一刻,一直没有什么交流的姥爷,在我心里一下上升到了知己的高度。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可否认,家人都是爱孩子的,但出于各种考虑,他们还是选择忽略孩子的需要。
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大都和父母不亲近?
就是因为他们的需求从小就没有被看见过,被尊重过。他们觉得父母从来不理解他们。
如果看不见孩子的需求,那你爱的到底是孩子,还是你自己呢?养育的过程不就成了一种实现自恋的过程了吗?严厉的养育就是大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那一套生搬硬套在孩子身上实施;鼓励的养育,往往就是笑眯眯地诱导孩子按照自己认为对的那一套。
当孩子的需求被看到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充满安全感的,他歇斯底里的哭闹会很快结束。
对孩子真的有爱,能看见他的需求以后,到底是严厉还是宽容,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至于具体怎样选择,我觉得应该针对父母和孩子的性格,分别对待。
如果父母本身不能以身作则,那严厉的管教,也多半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如果孩子本身性格内向敏感,就应该宽容鼓励些;如果孩子莽撞冒失,就应该严苛些。
像孔子因材施教那样。
有一次,子路和冉求分别来问孔子:“闻斯行诸?(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吗?)”
孔子告诉子路:“父兄尚且健在,你怎么可以如此?”
却告诉冉求:“听了就去做。”
公西华听不懂了,问孔子这样回答的原因。
孔子说:“子路莽撞,故挫一挫他的锐气;冉求犹豫,故鼓励他果断。”
孔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同时又善于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每个孩子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应当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所以,学着看见和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吧,这也是将来良好沟通的关键。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为孩子指引方向,但看见、理解、支持他,是一个孩子成长中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