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6日,盘坐在床上,我的眼睛紧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指尖肆意敲出的文字,是此刻的心境。背景音乐是楼下尖锐的汽车鸣笛声、人来人往的嘈杂声和店铺大喇叭的广告声。这是我第一次以“要发表出去”的心情敲下文字——我想这意味深长,因为我终于找到了文字给予我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都将文字视为私人物品,甚至经常意淫,自己是文字的“独行侠”——总感觉,只需要写出满足自己的东西就够了,其它的?管它呢!所以,我总爱用文字记录那些浮如飘絮的思绪,并写一堆没人理解的话语,期间杂糅无数的隐喻,甚至还洋洋得意,自认为,这是一种诗意——直到,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作家呀,其实是敏感的人,试图用文字与世界进行交流——这意味着你的文字不是写给你自己看的,你是在用文字与读者进行交流”。这句话给了我当头一棒——因为我这时才意识到,之前自己从未考虑过读者的感受,从未考虑过,我写出来的文字能够带给别人什么。
从那以后,我的脑子里就像安装了一个程序——每当我想要用文字表达我内心想法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提示音:“注意注意,你想与你的读者交流什么,你写出来的文字,是想写给谁看的?你写出来的文字,有什么意义?你解答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你顿悟了什么”——就像现在,我的心里仍然在忐忑——我用文字表达的这些困惑会有人看吗?看到的人会是什么样子?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我想知道,告诉我,好吗?
我想要刨根问底,所以,参加了写作课,陆陆续续听那些老师分享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及写作路上的坎坷——老师传授的经验都很棒,满满的干货,可对于小白的我来说,能理解的十之八九,能应用的也不过二三。因为那都不是我的东西——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
我试图记住所有的内容,拿笔记本记下来,却在转眼间记忆飘散——因为思绪和记忆本来就是飘散的,不过也正因为它们的飘散、零散、多变,使其能够天马行空——而文字,却是比思绪更为厚重的沉淀。不过,写作课,至少,教给了我“道”与“术”,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至少使我能够知道,我可以从哪里起步,我可以如何自省,甚至我对待文字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以前,我从来不看第二遍自己写的东西——这恐怕是一种另类的自大与无知吧!海明威说“未经修改的文章都是狗屎”,我的臭狗屎,若是我自己都不忍直视,哪里有脸面把文章发出来,让别人看呢?所以,作为一位文字爱好者,第一要义,应当是谦逊,对文字多几分尊敬吧。毕竟在这样一个时间至上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比金钱还宝贵的东西,若有人愿意花时间阅读我写的东西,我就理应一审再审,不让人感到不适。毕竟,发表到公共平台的文字,其实就类似公开演讲了,字如其人,文字,就是你传达给别人的印象。要反复打磨自己的文字——时刻警醒——有没有词不达意,有没有敷衍。
凡事皆有“初”,也就是第一次——我在脑海中演练了无数遍我的第一稿——主题是什么,要不要写这个,要不写那个吧,万一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怎么办?标题要怎么取呢?!
最后终于下笔,成文却不是想象的那样,写作也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流畅。
所以,“想”和“做”是不一样的,“想象我做了”更是世纪大骗局,动词,比形容词和副词更有力量,知行合一,才是硬道理。
想了很久写作目的,想来想去,还是“因为喜欢”会让未来更有动力吧。就像爱人和工作——毕竟有一个保持快乐的硬道理——“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想了很久写作主题,比如…..不可以透露,那是被我藏在备忘录里的秘密,下篇文章再继续。
想了很久的逻辑,时间逻辑、行文逻辑、情绪逻辑。
我的时间逻辑,是此时此刻,行文逻辑,随心所欲,情绪逻辑,就是自省。
这是我的初稿,我的第一篇文字,记录了我对文字的一些想法和态度,很感谢文字,在我失意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开心的时候,都是温暖的存在。
希望你能喜欢我的文字,希望你能喜欢,我以后想要讲的故事。
我是“易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