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匡开草
插图◎网络
01
有人会把换微信头像当作转换心情的一个发泄口,有人在这基础上会更追求仪式感,通过在微信上完成全套动作:换头像、换昵称、换个性签名、换朋友圈背景图来宣告个人状态的转换。这个转换可以是由坏到好,也可以是由好到坏。
当然,微信也只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渠道,它只是普遍会有例子由此产生的一个平台。
但无论平台是大是小,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这类的发泄方式更多的是在和自己进行一对一交谈,在进行着自我治疗,不同于在朋友圈内直截了当地喷射情绪,或寻求双向对话,或求得适当反馈。
02
这是由微信头像引起的一小段对话。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朋友的头像变了,于是我问她,“换头像了?”
她回答说,“对呀!”
她原来的头像是一个在花丛中笑容甜美地拿着花束的小女孩。这次,她把原来的头像换成了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里头,辉夜姬在烛光前聚精会神拿着毛笔写字的场景。
相隔十几天后,我看到她又换了另一个新的头像。
相较于她近期频繁地更换头像,我的头像已经静静保持原样很久了。
我就又问了她,“诶,你什么时候又换头像了?”
这次她的回答不再那么简要,“其实之前我会换头像,确实是因为心情比较不好。换回来就代表好了。”
这种仪式,我似曾相识。于是,我说,“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换的头像都是比较丧的,比如都是全黑的或是其它很消极的图片。”
她回我说,“换头像呢,就像心情不好的时候去理发,会有种用新的面貌面对新的生活的感觉。”
接着她就问我,“你换头像也是因为不开心吗?”
我想了想,好像也不仅仅是这样,“其实,看到好看的,看到契合当前生活状态的头像也会想换。它会让我有一种像是换了一种心情,换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感觉。这和你所说的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想着去理发是一样的。”
她接下来说的话,让我开始察觉到换头像隐藏着一种被人所忽略的力量。她说,“其实比较神奇的是,我上次换那个头像的时候,虽然我不知道它的背后是部电影,但它却莫名地和我当时的心境符合了。”
正是因为我看过这部电影,于是在她换了与此电影相关的头像之后,我便不自觉地推荐她去看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在她看完之后,发觉电影和自己当时的心境存在着奇妙的缘分。
现在的她,已经不再使用辉夜姬的头像。想来,她的心情已经转换到了别的状态。
谈话的最后,我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以后你一换头像,我立马就得警觉起来了,是时候要想出安慰战术了。
她听完后笑了,夸我,“贴心。”
03
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去注意别人的微信头像。有次和一位同事聊天,她的头像是个皮卡丘,两只小手把帘子打开,露出圆圆的脑袋和憨憨的笑脸,很是可爱。
我忍不住就夸赞了她的头像,她回答我说,“这是工作后换的头像,用了都快一年了,太不像之前的我了。”
至于她说的“之前的她”是怎样的,我没有去反问,她也没有去回答。可能,以前的她会喜欢频繁地更换头像;可能,以前的她会用与现在风格大不相同的图片作为头像。但现在因为某些原因,她不再频繁地更换头像,也不再会用头像来表达情绪或是彰显个性。
就像当我对比了以前的自己后发现,现在的我也少了去换头像的想法。特别是当微信里头添加的与工作相关的人变得多了,就会觉得频繁换头像是不大好的。
但稍微想想,就会觉得这其实并不合理。实际上会关注到你头像发生变化的人,是很少的。会想着去追问你头像为啥会有变化的人,更是几乎没有。
偶尔一两个朋友注意到了,可能也只是瞥了一眼,然后在心里自然而然就蹦出了一句话,“哦,好像跟以前看到的不一样了。”
04
其实不管是更换社交平台的头像也好,还是更换平台中的昵称或是签名也罢。这类更换都可以平常得就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对谈时会转换的面部表情,或者是每日需要进行更换的衣服帽子一样,换一次,就是在做最直接的情绪转换,在做最简易的状态更新,在做清空,在做重置。
你换头像是因为不开心了吗?
当然不仅仅是这样。
关于头像,我更多的是把它当作自己能够创造变化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头静静地进行着情绪的转换,喜也好,悲也罢。虽然它看起来很微不足道,但它起到的功效,对我而言,却是举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