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焦虑的母亲。
开家长会,表扬名单里从来没有孩子的名字,被当作反面教材的作业,虽然老师不点名,从字迹上就知道了那是自己的孩子;问老师孩子学习情况,从来都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动脑筋”诸如此类的评价;考试成绩从来不会主动和家长汇报,除非哪次出了意外,试卷发下来一看,貌似都会,又都在正确答案边上徘徊。
各种补习班最不愁招生,学习好的要补习为了赢得奖学金,学习不好的更要补习,为了追上好成绩扬起的尘。
有人说现在的课外补习是一种家长的集体恐慌。怕落后,怕失去机会,怕人生从此进入分水岭。指责教育制度的话题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补习班的生源也从来没有断过。
但是,除了通过成绩应付升学以外,家长往往会忽视成绩背后代表的态度和行为的问题,它不仅关乎学业,更关乎未来发展。
每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在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后都会说“我下次一定认真听讲”、“我不会再粗心了”,可下次依然会上课走神,依然会忘记打上小数点。孩子是在说谎吗?应该不是,家长和老师都相信声泪俱下承认错误的时候是真诚的。
我们不禁纳闷,为什么孩子总是言行不一?
在成人的世界里,有一种行为叫做“道德伪善”。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地上掉了一个钱包,周围人来人往,也许我们会路不拾遗,甚至会问问是谁掉了钱包,但如果是一个空旷的野外,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我们将钱包据为己有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即使香烟上都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但那个警告对吸烟者的影响又有多少呢?要做到“上课认真听讲”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自律,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当自律与放松同处一个竞技场时,熊孩子们通常是放松完胜自律。
老师们经常提醒这些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可是什么叫学习态度正确?又如何端正学习态度?我们相信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态度一定是端正的。
心理学认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都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判断。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虽然在外显态度上表示要认真听讲,但内隐态度上对这种严格的自律心存抵触,之所以抵触是违背了散漫的思维习惯。通过老师一个口语联想到某一个朋友,通过某个朋友联系到某个场景,一发不可收拾。
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孩子专注于当下的课堂已经是一种习惯,若不是特殊情况,这个习惯已经是一个常规行为而不仅仅是某堂课。他们已经享受过“专注”和“自律”带来的丰厚回报,进而更能控制偶尔偏离常规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课堂上与老师的积极互动,包括一个认可的表情都会强化保持这种状态的信念。
即便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又如何让外围的熊孩子也进入到这种良性循环中呢?
1、假装自己是个好学生
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有一个“祖母暗示法”:她的这种出于本能和爱的暗示(也许在她看来,自己的孩子真是这样),因为毫无夸张和虚饰,反而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一定是出色的。
“孩子是亲生的” ,当母亲在惨烈的试卷上签上名字的那一刻除了强忍心中怒火还是难免会说两句鼓励的话。这就是天性,天性让促使母亲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暗示,但在学校呢?让老师也这样做,有点勉为其难。
不如让孩子先假装自己是个好学生,象好学生一样听课,象好学生一样记笔记。
“当我们扮演一个新的社会角色时,超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街上追赶小贩的城管也不是天生就无情,不过是习惯了他扮演的角度而已。
2、言语变成信念
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对某一科有一种畏惧。“我的阅读理解就是不好”、“我每次计算都会出错”,父母有时也会强调孩子的弱项,目的是想提醒孩子加强,但另一个也强化了孩子对这些问题的消极印象。
多交流一些有趣的、积极的话题,当言语变成信念,就不会再认为哪一科完全无法接受了。
学习也好,生活也罢,哪一种难题不是缘于一个“怕”字。想想,为什么算命的说的都那么准呢?
3、不把学习变为一种强制
记得孩子幼升小时,学校除了一道考题,给孩子们发些糖果并告诉这些糖果要见到父母才能吃。当孩子从学校出来时,有的孩子将糖果交给了父母,有时孩子已经自己吃了。学校可能在考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但另外有一个试验孩子们被告诫不允许碰机器人玩具,却是另一个启示:一半孩子是被感协的,另一半孩子温柔的告诫。试验结果是几周后,被感协的孩子有一部份在玩机器人玩具,而被温柔告诫的孩子仍然拒绝玩机器人玩具。这些被温柔告诫的孩子是有意识的不玩并内化了自己的决定。
不管是课堂上需要的自律,还是对学习应该保有的好奇和热爱,甚至是未来对人生应该秉持的态度都要成为孩子内在的观念。父母的功课不是给孩子订立标准那么简单,而是如何让这些种子深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