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个好皇帝?
在历史上大家都认为隋炀帝是个昏君,他不体察百姓,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不考虑国家的发展。其实我不觉得是这样,隋炀帝虽然做了许多昏庸无道之事,但他的初心是想做一个有做为的皇帝。
隋炀帝——杨广,是杨坚与独孤伽罗的次子,身份地位显赫,这对于杨广来说他能过很好的生活,将来可以子承父业,不过事实不是这样的,在杨广八岁时,他的父亲杨坚奉命去平北齐,但由于有才能被宇文盯上了,说看你杨坚不像什么好人。要将他们家族灭族。于是杨坚就不敢有任何作为,他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想用行动告诉宇文家族,自己其实并没有任何想法。杨广就是在这种阴影下面成长起来的。不过这也让他看到了政治的黑暗。
后来36岁的周武帝逝世,周宣帝也于5月驾崩。杨坚作为皇太后之父入朝执政,九个月后,就是公园581年2月杨坚便接受了周禅让,建立了隋朝。
杨坚做了皇帝之后,他要给他的儿子们更好的教育。请了很多好老师。而杨广本来就是美姿仪,少聪慧。有了好的老师后,变得更加好学。对于乐器毫不感兴趣。当他出外出打仗时,也与士卒同甘共苦。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时的杨广,它其实并没有奢靡享乐。反而好学而且贤明,有良好的教养。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为了还其钱,为了能当上太子。当上将来的皇帝而装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并不知道,但是那时候杨广才只有十五六岁,还很小。所以应该是不会有那么深的心机和想法。而且就连像他父亲一样间那么有心机的人都没看出来什么蹊跷。
开房八年11月,杨广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率领九十总管518000大军开始伐陈。于开皇九年正月初一隋军发动总攻,数月后陈灭。自此南北统一。
不过这个时候并不代表没有任何问题了。其实在这个时候,大隋面临的问题与秦面临的问题很像。将近三四百年的分裂,现在的统一并不是真正的统一。各地之间还是有许多隔阂。正如所料的那样,第二年江南就造反了,于是隋文帝改而委任杨广为扬州总管,让他去平乱。这时候杨广要怎么办呢?他该怎么面对这些起兵的人?其实他可以像之前的王导那样。去学习当地的习俗,融入当地,而杨广就是做的,(这也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他自己先学习江南的文化学,吴语。娶江南的妻子,学习佛教。让天下真正的统一。
杨广在江南待了十年,已经32岁了。这时候他父亲杨坚。身体也不好了,也许过不了几年。兄长杨勇就要继位了。那么杨广该怎么办呢?其实杨广是很有能力的,而且有着很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绝对不会去虚度人生。他想做皇帝。于是他先去说服母亲。从母亲不喜欢兄长多姬妾入手。哭诉兄长要害自己。然后又因为兄长的奢侈引发了喜欢节俭的杨坚不悦,之后,他又让群臣在父亲面前说杨勇的坏话。不到半年的时间,杨勇便被废,杨广被立为太子。之后杨广又以各种罪名害死了他的兄弟。
到36岁时,杨广继位成为隋炀帝国号大业。所以这也说明他也想有一番大作为,成大业。不过这时的国家还是有许多问题的,就像当年秦朝一样。内部:有人会不支持他做皇帝。外部:有北齐或北陈那些故地的人们是不服北周的。那么怎么办呢?杨广的方法就是给朝中换一批大臣,而这些大臣不再是以前的贵族子弟,而是通过他新创立的科举制选拔上来的人。如果有老臣不满,那就直接将他们处死。随后,隋炀帝又迁都洛阳。 因为原本的关中太闭塞。外出不方便,而洛阳可攻退可守,四通八达。可以说是天下之中,四方辐辏。而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杨广继位四个月之后。也就是说杨广刚继位,就做了许多改变。十个月后,东都洛阳便建成。规模宏大。而且还采集全国各地的珍奇异宝。用了十个月就建立出一座城池,可见工作的效率有多高。不过也很劳民伤财。
跟秦始皇一样,光有了都城不行,还要修路。然而隋炀帝可不像秦始皇那样想修陆路。他想修的是水路。为什么一定要修水路呢?主要因为船能带的东西多,而且走陆路的话,需要骡子或马,而骡子和马也是需要吃东西的,但船却什么也不需要。于是就在大业元年3月21日,也就是在开始营建洛阳城的四天之后,开挖运河。开始时是征用了一百余万男女。大业四年正月初一又征用了男女百余万人。后来男丁不足,开始使用妇女。隋炀帝他不认为这些百姓有什么危险。只有那些有权有势之人才能对他造成威胁。不过这就造成了百姓困苦,民不堪命。可隋炀帝手下这些官员向隋炀帝报告的是国富民安。所以隋炀帝也认为天下依然非常的富裕,刚进为四个月就做出这么大的改变,这说明隋炀帝还是非常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盛世,就像当年的汉武帝那样。但是他还是太着急了,这样很容易失去民心。这件事究竟是大业的转折点还是起点?
现在国内的问题隋炀帝认为已经解决了,那还有外部的危险——塞外游牧民族·突厥,突厥和匈奴很像,没有固定的居所,总是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战斗力很强。那该如何防范突厥呢?隋炀帝不准备真枪实刀的打,而是决定亲巡震慑,恩威并施。大业三年。杨隋炀帝带着士兵五十余万,马匹10万的车驾出发。到了启民可汗的营帐外。启民可汗瞬间被吓住了,他跪在地上。恭敬的向隋炀帝敬酒。而这时,周边的高句丽使臣也在突厥觉,隋炀帝本想让他也来朝见,但是高句丽使臣却不来。其他地方都被隋炀帝震慑住了各方都来朝喝。大隋也与各国进行贸易活动。隋炀帝也请各方商人来到大隋。可是就在这样普天同庆的盛世也就不见高句丽的影子。该怎么办呢?那当然不能不管高句丽这样一个小国,他不来朝贺大隋还不来参加活动。那高句丽一定有他独特的想法。高勾丽与突厥和大隋都有接壤。而他与大随连着的地方。本不是北周的,而是北齐的,而北齐本来也就不服。如果突厥,高句丽和北齐联合起来对付大隋,那么大隋就会有危险,那么该如何征讨高丽呢?首先先是用将领方面是用名将。还是亲征?还有就是士兵多少的问题,是用大军压进。还是用精锐部队呢?那如果用名将,那当然是有好处的,因为名将肯定会比隋炀帝更会打仗。不过,这样子的话,功劳也将会给名将,而不是隋炀帝。那如果是亲征的话,赢了,这功劳全是隋炀帝的。那如果用大军压进的话,那就有很大的气势。如果用的是精锐部队,那就是硬碰硬,看谁的兵力更强,士兵训练更有速。按照隋炀帝的喜好,他肯定更喜欢大军压境和亲征。他对自己的实力有足够的自信。于是隋炀帝自己带领大军亲征高句丽,而且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规模。总计有1133800人。恐怕高句丽全国也没这么多人。这只是军队,而后而后勤的人则是军队的两倍。为了这次打仗还付出了很多代价,加上官员的暴虐,百姓更加穷困,财力枯竭,大业八年大军出发,但最后却大败而归。当初有一支部队,出发时有305000人回来的时候就只剩下了2000人。其实隋炀帝是很想像当年的汉武帝那样。去将外族也灭了。让天下有十几年的安定。可惜他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的军事才能。而他这么做的话,只能造成财力和名利极大的损失。
可这只是军事上的失败。
在大业七年发生了洪灾,淹了三十多个郡。大业八年发生了旱灾,疫病流行,大业九年黄河下游盗贼四起。隋炀帝采用的方法是用更残酷的刑法将这些盗贼压下去。而他又集结了一支部队,要去攻打高句丽,就在要赢的时候。因为杨玄感叛乱只好无功而返。大业十年,杨广一意孤行,三征高句丽又因国内的叛乱以扩展到了全国于是又无功而返。大业11年,突厥开始攻打大隋,杨广竟被困雁门。还好有一些忠臣将他救了出来。之后杨广便放弃了他的大业,回到了他的江南。沉迷于奢靡享乐。放弃了天子的承担,这也让大业进入了尾声。杨广十年50。也是大隋最后一个皇帝。
其实隋炀帝做出了这么多错事。也并不全是他的无能,他擅长的是文,但是他却非要亲征高句丽。去用武功去制服,这不并不是他擅长的。而他又是一个特别想有作为的人,他并不甘心高句丽就这样可能对大隋造成危患。于是他一定要将高句丽打败。但是他又不懂军事。也不听大臣的建议,于是就成了千古的罪人。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一方面。如果从他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其实也是有好处的。他修的大运河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帮助。不能对他直接下一个定论,他究竟是一个昏庸之人,还是一个贤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