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拧巴,人设都没崩
电影中,从一开始何小萍受欺负就忍着,接下来一直忍,直到最后,她疯了,她都没有攻击性人格出现,这种设置的效果会让人更感受到别人的恶,甚至群体的恶。
刘峰,从开始的活雷锋形象,到结尾自力更生,他都没有对流氓、邪恶低过头,甚至到最后与何小萍的相依为命,你都会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在用最后的生命做好事。
林丁丁,爱慕虚荣,有什么资源用什么,把自己的资源吃干榨尽,最后也远嫁澳洲。
穗子,思想深刻,有悲悯情怀,到最后也是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一枚。
整个一部影片,用一个词来说“求仁得仁”。说“芳华”这部电影里面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不为过。
时间,真是“匆匆,太匆匆”
刘峰想当一个完美的好人,他也喜欢林丁丁,而真正的求仁得仁是有舍有得,有些时候,好这一个字,要么出现在“公”那一边,要么出现在“私”这一边,公私兼顾的好,何其难。人活着,就好像做一锅汤,自己往里面掺调和,别人在尝,尝的人越少,汤越好做。想做一锅所有人都能叫好的汤,那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郝淑雯最后与陈灿在一起了,跟小说略有不一,但是“门当户对”这四个字,又完整地诠释了故事的合理性。而陈灿最后的房地产商人设,也满足了大众对他高干子弟的预想。虽然青春的时候大家都打打闹闹,但是当时间这把刀子砍过来的时候,聪明的、倔强的都得被乖乖地驯服。
整部电影,恰似《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设置,往昔岁月都是暖暖阳光的色调,然后就越来越冷,越来越冷,到了战争是冷到极点,最后的一抹温情,就是刘峰和何小萍相拥的时刻……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冯导在经历了《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这些自己内心想要的作品的之后,《芳华》的表现,更加显得老到,信手拈来。
但是,“过去都是好的,现在的社会太操蛋。”这种论调又显得太低段位。很明显,感叹岁月如刀要比喟叹人情冷暖要更安全。
恰似狄更斯说的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可以不断地咂摸和谐社会。而冯导也借演员的表现说出想法:不管过去多么操蛋,我还是很怀念。
轮回多少年,你的芳华都是别人的窗外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在电影院里看风景,
冯导躲在电影里面看你,
芳华装饰了你的梦,
票房装饰了谁的口袋。
芳华,一代青春谢幕,自有另一代芳华在上演。在这个不缺话题的时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共同记忆,这些共同记忆组成了一代又一代的芳华。
冯导用《芳华》记录了那些自己想要缅怀、留住的岁月。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黄金时代,冯小刚有,严歌苓有。电影院里的你我都有。
我感觉,每个人的黄金时代就是那一段不知为了什么原因一直向前跑的青春。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无倩影,只有零落一地的黄金,却无法回去捡拾。
我们倾尽所能,把那些黄金留在记忆里面,只能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
后记:
这篇文字写完以后又看了一遍《芳华》原著,故事更完整,情节也更合理,人物更丰满。随着书本的合上,我能理解很多人对电影《芳华》的不满,对原著的改动太多,欲说还休,不够尽兴。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电影更像是一扇门,如果有人能因为这扇门而对那个时代感兴趣,再去看小说,会更有体会。若小说不够尽兴,可以再多看些纪录片,报告文学,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些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芳华》这部电影,是一扇挺好看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