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文喆老师共事近十一年,其它方面不说,我尤为敬重他的教学。
吴老师是我校三名高级讲师之一,身高体瘦,头发白多黑少,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他出生农村,吃过苦,早餐常是两个包子,一双袜子能穿很多年。
我与吴老师共处一室多年,他在教学方面令我非常佩服。从他对课件的反复折腾,我才真正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道理。吴老师是一位高级讲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每次单位开班前一段时间,他总是反在复修改、补充、完善课件——我对老课很少花心思。新课就更不用说了,他整天扑在教案、课件的准备上。时间紧的话,晚上在家还要弄到深夜。
党校的课,上一堂容易,上好很难。除了熟悉教案外,授课老师还需要激情——情绪是相互传染的,老师讲课缺少激情,学员会感觉是在唱催眠曲,没多久就会昏昏欲睡。吴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声音洪亮,有震撼力、穿透力。当然激情也需要付出“代价”——一堂课后,他讲话声音明显嘶哑。
前些年,吴老师因为脊椎结核去省里动过手术,腰上的钢板至今还没有拆掉。如果不是敬业,可以以身体不适为由,不再参加教学科研工作。事实上,除动手术以及休养期外,至今还坚持在教学与科研的一线——他可是一位还有一年时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
今年的培训工作任务比往年重,时间也比往年紧,吴老师照常承担了一堂新课。我是行政人员,但多年从事教学工作,什么事情,听说过的体验,远远没有参与、经历过的深刻。因为参与教学,我才真正体会到备课的艰辛。吴老师夜以继日,终于在开班前完成了他的教案。时间太紧,在轮训班第一期上课时,课件没有精细化,他自己很是不满意。
这个星期是第二期,昨天下午又是吴老师的课。我到一楼办公室处理一点事后,准备回自己办公室。经过二楼多媒体教室时,我轻轻地走进去,给吴老师拍张照片(我经常给上课老师拍照)。我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把课件弄出来了。
我把照片发给吴老师,下班后他给我回了个“谢谢”的表情图。“课件是晚上加班弄出来的吧?记得你讲第一次上课课件还比较简单。”我又给他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弄到今早上五点半”吴老师给我做了这样的答复。
一位老师认真上一堂课不难,难的是每堂课都认真;一位老师认真上一年课不难;难的是年年都认真,认真几十年——即使到即将退休的年龄。吴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自始至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认真工作的人。
吴老师,我发自内心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