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来写第一卷第三部分的第24,25,26章节的读书笔记。
在读22,23章节写的读书笔记中,写到巴菲特遇到了芒格。现在回过头再看,也是在那之前,写巴菲特的个人成长经历多一些,比如他的童年,父母,高中到大学,遇到的老师,遇见苏珊结婚,这些是按时间线穿着来写。
再读后面的章节,发现虽然也是在按时间线走,但对某些具体他投资事件的描写占比就大一些。
2.
在1958—1962年间,巴菲特管理的7个合伙人公司已经超过了100万美元,巴菲特和苏珊都在自己不同的轨道上开始加速。比如,巴菲特开始在那些需要时间和计划去实施的有利可图的大型项目上下功夫。他开始尝试利用大脑和合伙公司的钱改变一个公司的方向。
芒格说他:巴菲特经常很有说服力地谈论投资以及合伙公司,他募集资金的速度和他说话速度一样快,但是还不及他投资的速度。
他的其中一个合伙人在巴菲特家的房子的三楼建造了一个带有轨道的一整套巨大的火车模型,巴菲特内心深处的童心被唤醒,这成了他的最爱,他的孩子们被禁止接近。书里这样写:到现在,他对钱的痴迷以及对家庭的一无所知,还是朋友间的笑谈。
风车战争事件。
写的是他第一次真正掌控一家公司,丹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专门制造风车和灌溉系统。他在真正接管之后,开始按他的方式排新雇员,对公司整顿,消减库存,关闭不必要的分支机构,解雇人员,在这个公司所在的镇子的人看来,巴菲特是一个无情清算的人。这导致了全镇的人发起运动反对巴菲特。
事后巴菲特说,这成面对憎恨他没有变得坚韧,而是发誓再也不会让此类事件重演。他受不了一镇子的人都恨他。
面对家庭生活,巴菲特总是太忙了。往往不会注意到孩子们对他的渴望,苏珊教导孩子们必须尊重他的特殊使命。
3.
巴菲特在奥马哈越来越有名气,他再也不用自己去吸引和寻找客户了,他只需要摆出他愿意收钱的条件就可以了。此时,芒格也在聚集了大约30万美元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合伙公司,投资于房地产。巴菲特说,这还是太少了,他说芒格仔早些时候就有很多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的独立性。因为从第一次见芒格起,巴菲特就鼓励他把投资当作职业。不是投资房地产,而是如自己一样的合伙公司。
芒格在41岁的时候,完全放弃法律,全心进行投资。他买“烟蒂”(便宜的公司股票)做套利,甚至买一些小的企业,很多是巴菲特的方式,不过,他看起来和巴菲特的前进方向稍有差异。他说自己喜欢大生意。他更看重一家公司无形资产方面的内容:比如它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如果有公司想和它竞争需要些什么,等。他经常这样问人们:你听说过最好的生意是什么?
芒格成为巴菲特结交朋友中的异类,也是因为他的自负,所以他对巴菲特的顺从很有限。他一直探索寻找着大生意,他并不能理解巴菲特对格雷厄姆的迷恋。他认为格雷厄姆的缺点在于,他认为未来更多的是危险,而不是充满机会。他觉得巴菲特应该努力撇掉格雷厄姆的悲观主义。
大量集中资金长时间买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是巴菲特摆脱寻宝思维方式,所做事情的开始,也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最光辉的时刻之一。
这期间他的父亲病逝,他看起来忙的没有时间让自己哀伤,但葬礼过了几个星期后的某一天,他对头部两侧出现了秃秃的两块,这次打击,他的头发脱落了。
4.
这三个章节,分别写火车头,写巴菲特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苏珊表现出来尽可能多的理解,但这本书的作者描写也很客观,没有去评价巴菲特的做法,只是写苏珊会对孩子们说,他只能这样了, 不要再期望从他那儿得到更多。作者说,这也同样适用于苏珊对自己说。
这期间巴菲特的投资风格也开始转变,受风车事件的影响,他意识不能做“让一镇的人都恨他”这样的事情。这转变也由来自芒格对他的影响,书里并没有展开来细说。比如,在充分调查后“信誉”对人们的影响后,大量买入美国运通公司股票,这和他之前买“烟蒂”的投资风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