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销售困局背后,李力刚揭示销售中的三大盲区

今年618购物节的惨淡表现,虽然规则简化成官方立减,补贴力度很大。但消费者不再熬夜抢购,商家也觉得没意思。现在电商只在乎GMV数字,但老一套的销售方法已经没用了。这暴露出传统销售技巧在精准需求洞察、价值塑造和信任建立上的全面失效。


需求激发的失效:当促销沦为数字游戏

促销时间拉长到39天,反而让消费者失去紧迫感。5月国家补贴已经提前消耗了购买力,到618后期大家都累了。更严重的是,平台流量分配让中小商家很被动。不参加活动就没曝光,参加活动又赚不到钱。有绿植商家发现,不参加活动的店铺流量反而更好,这说明强制促销不符合真实需求。


挖掘需求的关键在于问对问题。但今年促销只靠算法推荐,没有真正了解消费者需求。到处都是促销弹窗和优惠券,却没人关心消费者为什么需要这个产品。


对于需求破局点我们可以从这2点入手:

一是即时零售的爆发,比如京东外卖一天2500万单,广州凉茶外卖增长301%,说明快速满足需求很重要。

二是下沉市场表现突出,农村订单增长130%,说明非一线城市的需求被低估了。


价值呈现的困局:同质化

很多商家很难说清产品差异化,技术参数雷同、功能迭代趋同,最终陷入价格战,谁便宜买谁。一旦产品沦为价格标签上的数字,“物稀为贵”的法则便失效了。


想价值破局不难,可以从三个维度重建价值:

一是靠技术,如AI学习机成交增151%,AI穿戴设备的增长证明硬核技术仍是价值基础;

二是靠特色,如广东荔枝销量暴涨5倍,用地域特色构建不可复制的稀缺性;

三是提升服务,如某平台家政成交破亿1,将产品价值延伸至“清洗服务”“只换不修”等保障中。

价值呈现的本质不是“说性价比”,而是“让贵有道理”。


信任问题

平台按广告费分配流量,中小商家不得不花钱买曝光。但消费者看到的都是差不多同质化的推荐,而平台这样搞最后换来的却是销量下滑和客户流失。


要重建信任,可以这样做:

一是提升专业性,今年罗永浩数字人直播调用知识库1.3万次解答疑问5,用专业度替代叫卖式促销,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数字化实践;

二是提供持续福利,将会员权益转化为“免邮”“专属客服”等持续利益,远比促销券更能绑定长期关系。;

三是做好服务,今年的农村订单增长130%其根本就是因为配送服务好能跟上。


当销售从“单次成交”转向“生命周期经营”,价格敏感自然让位于信任依赖。


回归销售的本源

今年618反映出三个问题:需求激发不够、商品同质化、信任不足。但也有一些亮点:农村市场增长、即时零售火爆、会员复购稳定。我们要用具体场景沟通代替促销轰炸,真正发现消费者需求;要用差异化打破价格战,让产品不可替代;要用长期利益代替短期优惠,建立真正信任。销售不应该只追求数字,而要关注每个需求、每件产品的价值、每份信任。这样自然会有好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