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对照中英文,意识到自己对西方哲学的很多名词理解有很大偏差。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自己一向是个哲学盲,勉强“知道”的哲学名词大多是从中文望文生义。然而西方哲学思想是一种中国文化所没有的思想,大多数名词都没有对等的中文词,而是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的这百年间,由译者创造出来并慢慢约定俗成成为固定用法。如果只是望文生义,难免以偏概全,甚至南辕北辙。
哲学
中文“哲学”一词,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日本反传入中国的。
据传,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思,将代表“聪明、思辩、智慧”的“哲”字与代表“学问”的“学”拼成“哲学”一词,翻译了英文的“philosophy”一词。而英文的“philosophy”又源自拉丁语 “philosophia”,其中 “philo"是“爱”,"sophia"是“智慧”。拉丁语则又源自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意思是“爱智慧”。
所以最初古希腊的“哲学”,就是指用智慧思考宇宙人生的本源与本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BC624-554或548),米利都学派创始人,他第一个直接提出哲学问题,并没有以神话来解答。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又是一个从日本反传入中国的词。取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指的是英语的"metaphysics"。"meta"是“在……之后”的意思,"physics"我们译做“物理”,但其实它在古希腊及拉丁语中最初是指运动、生长的自然。
"metaphysics"一词源自亚里士多德的书卷。亚里士多德平生著有大量哲学、科学、逻辑学、伦理政治学等书卷。其中有几册书被标为"The After the Physics",意思是,这几册书要等学完了关于变化的自然界的物理学卷才能学。因为这几册书讲的是宇宙世间不变的东西。这几册书是:
- 第一哲学 First Philosophy
- 第一科学 First Science
- 智慧 Wisdom
- 神学 Theology
从此,"metaphysics"专指研究最根本哲学概念,即:
- 存在(Being as such)
- 第一因(First Causes)
- 永恒(Unchanging Things)
到中世纪分别发展成本体论(Ontology)、宇宙论(Cosmology)和神学(Theology)。将"metaphysics"其译成“形而上学”倒是相当贴切。
唯物与唯心
接受过大陆完整的12年基础教育的人,几乎不可避免得会接受唯物主义思想,对唯心主义有一些抵触。
唯物主义的英语是Materialism。"-ism"这个后缀代表“主义、信仰”,而 "material"是“物质、材料”的意思。所以,如果在英语世界里把唯物主义视为物质主义,其实也并没有曲解。
古希腊最初的唯物论起源于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学派的原子论。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物质,物质之间只有真空。所有物质都用原子组成,包括灵魂,也是由最精致最圆润最灵敏炽热的原子组成。这一学派,还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虽然他们同时认为获得快乐的最佳途径是节制和修养,但Materialism仍然也会被视为享乐主义。
而唯心主义的英语是"Idealism"。其本意是指现实的一切都源自"ideas",即理念、理想。根基于柏拉图原创的理念理论(Theory of Ideas)。柏拉图认为世上万物,都有一个对应的抽象的、永恒不变的理念或形式,而我们所见到的万事万物,都是这些理念和形式的物质化。比如,马 (horse),存在一个理念上的马(Horseness),所以世间的马匹都是照着这个horseness物化出来的。理念和形式是永恒且完美的,但物质化的物体则是有生有灭,而且复制得不完美。
因此,"Idealism"这个词,也指“理想主义”。
不一样的宇宙
对我们生存的宇宙的思考是哲学的重要部分。提到宇宙,有两个名词"Cosmos"和"Universe“,在中文中都译成宇宙,没有分别。但在英语中却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宇宙。
"Cosmos“源自希腊语Kosmos,本意是有序的,首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与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著作,指和谐的、有序的、遵从自然法则的体系。因此,这个“宇宙”是一个有理性、甚至有人性或神性的宇宙。
"Universe"源自拉丁语Universus,本意是整体、全部。首见于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西塞罗,指包含时、空、物质、法则等等一切在内的万事万物。因此这个“宇宙”无关理性、人性或神性。
最后,"academy"(学院、学会)这个词是柏拉图建的学园的名字,他在那里教数学和哲学,这个学园创立于公元前387年,一直存续至公元529年,长达九百年。它之所以叫Academy,是因为柏拉图把学园建在了Academus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