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子:“妈妈,对不起!”
母亲:“发生什么事了,来!告诉妈妈。”
儿子:“我不敢,因为你会生气。”
母亲:“不会!妈妈保证不生气,快!好乖!跟妈妈说,发生什么事了?”
儿子:“今天我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处罚擦一个星期黑板,老师还说要打电话告诉你。”
母亲:“什么?你又和人家打架,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开学才多久,已经跟多少人打过架?你是想气死妈妈才高兴是不是?”
儿子:“你不守信用,说好不生气的,又骂人。”
母亲:“自己做错事还顶嘴。”
儿子委屈地跑回房里,客厅里留下气急败坏的母亲。
上例说明:母亲并没有真正积极倾听孩子的意思,或者说没有达到积极倾听的效果,使母子之间的沟通失败了。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说话是表达自我、宣泄内心的一个途径,而倾听是接受对方的过程。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喜欢说,但很少有人会听。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人跟人在讲话时,表面上是你一句我一句,好象是一个在说,一个在听,但真相是,你在讲时我却没有在听,只是在想下一句我要怎么说。如果我们只把心用到自己如何去表达,那么我们就不懂倾听。
一、“倾听”字意小解
听”的繁体字是“聽”,从耳德,指用耳朵感受声音,即耳有所得。 “聽”字,左上方是“耳”,下面有个“王”,简单套用就是“听为王”——尊重对方,右上方是“+(加)四”——四目相对,右下方是“一心一意”,联结起来就是“用十四个心去听”。
而“倾”表示人的动作(身体)偏向一侧。
我们有一张嘴巴、两只耳朵,意味着我们要多听少讲,只有听清楚了,才能说明白。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更要去用心。“倾听”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用心聆听”。
二、倾听的态度
第一,要真诚。交流的最高境界是心与心的沟通,这种境界的基础就是彼此的诚意,真心才能换真意。只有心心相通,才能心领神会。
第二,谦和而平等。没有平等和尊重,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沟通和交流。谦虚平和,体现的是生命之间的尊重,是与人为善、心平气和、虚怀若谷的姿态。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尊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已经关闭了交流的大门。
比如很多亲子关系有问题的家庭,家长在和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并不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交流的地位,而是把自己架在家长的位置(我是你爸爸(妈妈),你必须听我的,否则就是不尊重我,其实这也是ta个人的不合理信念引发的这种交流方式)
第三,要耐心专注。良好的倾听并不是被动的行为,它需要听者付出努力、全神贯注并做出回应。只有专注才能弄懂别人在说什么,心不在焉就坐失良机。
三、倾听的过程
第一,不要急于表达自己,以身体稍稍朝前倾斜的轻松自然的坐姿,来表示你在尊重并聆听对方讲话。
第二,暂时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尽量放空自己,才能听到别人。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要让别人把事情叙述完整,感情表达清楚,不满发泄出来。在倾听过程中,用简单的肢体语言(微笑、点头)来表示你跟着对方的思路。
第三,在倾听后不要急于否定对方,不要匆忙下任何结论,要给予自己时间去思考和判断。
沟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沟通好能事半功倍,沟通不好可能前功尽弃。倾听是沟通交流中的智慧,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静下心来倾听,不能心浮气躁,耳目闭塞,固持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