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80后的我,从小到现在一直待在学校,若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大地,印象最深的还是乡村学校的变化,尤其是教育设施和教学方式。
从记事起,印象中姑姑就背着一个奶奶给缝制的硕大的书包,说是书包,其实就是一块儿灯芯绒花布上下对折后,把左右两边缝起来,在前后两面都缝上带子,就算是顶好的书包了。当时姑姑是家中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女孩,姑姑的书包上还有一只用布片缝制的小兔子,俩大耳朵耷拉着,姑姑说那是我妈妈给缝上去的,我和姑姑相差5岁,所以每每农忙时,我就由姑姑看管,带到学校。
那时候教室就是一排平房,也没有围墙和厕所。学校就有好多学生,但是他们都年龄很大,像姑姑一样带孩子的比比皆是,有的是带弟妹,有的是带侄子或侄女。课桌凳都是大长条的那种,遇到有村里办红白喜事都会来学校借桌子摆放食品,学生们就互相挤着坐。直到我8岁那年,正式读书,姑姑三年级,我和姑姑在一个班,我们都叫一三班,和现在一三班不同,现在是一年级三班,而我们那时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复式班。因为师资短缺吧!每逢下雨天,教室里沥沥啦啦的四处漏雨,有时候校长就会带大一点的男生盖雨布。冬天最是难过,一个班里生个小火炉,窗户四处漏风,连老师都冻得在讲台上边跺脚边搓手边讲课。我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轮我生炉子,姑姑带着我到了学校,发现门开了,我高兴的说,姑姑有人替我生了炉子,你看,门都开了,姑姑紧走了几步说:“炉子丢了!”我和姑姑赶紧找校长,摸黑走到校长家,校长正开门,我们说炉子丢了。校长着急的批了个棉袄找村里的支书去了。最困难的是厕所,一下课,我们都跑到学校附近的人家上厕所,遇上脾气不好的还得挨骂,但是没有不让我们上厕所的,只是要求不要随地方便!
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村里已经有个别好家庭的就到乡里读书了,那时候乡里已经是单式班,教学条件已经有所改变了。我也随着去了乡里读书,背着新买的翻盖书包,新奇的发现乡里学校真好,一排排整齐的新房两边挺立着婀娜的柳树。虽然也没有电铃,但是上课和下课已经很正规了,上课四十五分钟下课十分钟,还有课间操和课外活动!
1993年,我升入了初中,电铃响彻了整个校园,学校的标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写满了墙壁。教室里后黑板开始出板报。县里举办的各种知识竞赛偶尔我们也有参加。1997年,我参加中考,夜宿天镇第二招待所,第一次住楼房,兴奋至极夜晚失眠,险些误了第二天的考试!
1997年,我考入市幼儿师范学校,在学姐的带领下交了学费和书费,父亲给我留了500元的生活费!我感觉自己发大财了,提心吊胆的守护着宿舍的小柜子,我写信告诉自己的同学,自己住的是楼房,睡上铺,一个宿舍才8个人,我们有自己的小柜子和一切洗漱用具,都是学校发的。每天早晨跑操,而且还有学生处管我们。在学校只能穿校服。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我们为了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认真学习。快毕业的时候,有的同学说我们不包分配了,幼师白念了,我整整哭了一夜。毕业的那天,我们各自收拾好行李坐大巴车回到家里。
2000年九月,我们真的没有分配,我就在本村小学代课,当时已经是新校址了,还是原来的校长,似乎和学校变新,变阔一样,校长也似乎年轻了不少,衣服整洁。虽然还是复式班,但是学生却少了很多,宽敞明亮的教室不再漏雨,冬天也不再漏风,火炉也变大了,孩子们的书包是颜色各异的双肩背包。课桌凳已经是一个学生一套,而且小学也增加了英语课。2001年我正式被分配到张西河下营小学任教。那种带孩子上学的学生已经正式成为了历史。
2003年,张西河小学拆除平房,一栋教学楼拔地而起,学校正式走入正轨。但是村里学生还是满满当当的,仅张西河乡,大的小学就有五所,初中两所。电脑逐渐走入乡村校园。我们培训普通话,计算机。课堂上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呈现着重点。黑板也不再是墙上墨汁涂的水泥板了,而是悬挂的墨绿色软式黑板。我们开始讲公开课。
2006年,我作为下营小学的代表到乡里参加说课比赛,结果可想而知,我不知道什么是说课,说教材,说什么。我回家翻看继续教育发下来的各种书,终于找到了说课,才知道教育变化之大,大城市的网络教育真正的实施了。我们认识到白板的作用,课件ppt的新奇。尝试着在课堂上运用!
2011年,农村学校学生开始批量减少,新生入学率逐年减少。农村新校舍开始空置,村里年轻人外出带动大部分学生到乡里,县里,甚至到寄宿学校读书。下营小学也从原来的200多名极速的学生缩减到了3名留守儿童。继而空置。课堂上已经由ppt代替了大部分需要板书的内容。黑板上板书已经是一种格式化的重点了。教互式多媒体黑板取代了悬挂的软式黑板。微课,反转课堂,说课,评课已经常态化。
2014年,均衡发展,乡村学校真正做到了美化,亮化,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师生的花园。可是,如今,乡村学校大部分初中已经没有了,只剩下百十来名小学生和一小部分幼儿。甚至有的全乡小学生还不足十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校舍到课堂,一步步走到今天,是时代的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农村孩子从小就接受城市化教育,或许有一天农村学校也会成为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