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是我57生日,我病愈出院,晚上在家里看了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我曾经觉得自己很不幸运。
我出生在偏僻的山村。在上世纪60年代,贫穷不言而喻。但压得我直不起腰、抬不起头的,还不是贫穷,是我们家成份不好。与贫下中农相比,我们从小就被贴上了“低人一等”的标签,就如二战时犹太人戴在胸前的身份牌。
姐姐在生产队里劳动,和好朋友一起干同样的活,挣的工分却要比好朋友少,以示区别。
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常常理直气壮时被对方一句“地主羔”而不敢再吭一声。
记得有一天中午,一堆妇女小孩聚在学校的房山头纳凉,我背着书包经过,一个村干部的孩子,也是我的同学,不停地喊,“地主羔,地主羔……”我走过去,大家哄堂大笑。屈辱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我不知哪来的力气,突然间转过了身,像愤怒的小羊冲进人群,一把抓起那个同学的衣领,把她摁倒在地,拳头如密集的雨点,使劲地砸向她的脸和身子。这个同学个头并不比我小,待她反应过来,我们俩便撕打在一起。后来众人把我们拉扯开了。我现在记不得当时我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只记得从此,这个同学再也没有喊过我“地主羔”了。
我还记得有一次,放假在家,村里的喇叭忽然响了,村干部一遍又一遍地在喇叭上喊:地主富农的子女,赶快拿着扫帚到大队集合,去打扫大街。我一听便有点儿火:毛主席不是说过,“出身不由己,革命靠自己”吗?再说了,我们地主富农的子女,也都是出生在新社会,又没有剥削过人,凭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我就是不去,看你能怎么样?后来,我二爷和叔叔家的孩子们都去啦,我没有去,也是不了了之。
我可能从小骨子里就有反抗精神。
我在村里的小学毕业后,因为片儿上的初中班额小,我们班上五个成分不好的同学,都不让直升初中。他们四个后来留了级,第二年才上的初中,我是跟着在矿上工作的父亲入了矿职工子弟中学。在这里,我更是低人一等。不仅出身不好,还是农村户口,不像城里的同学,将来有工作,我还得像姐姐一样毕业了回农村种地。因为父亲一人上班,家里穷,穿的土里土气,和城里长大的同学比起来,是个“老杂皮”。我那时个子也小,被几个坏男生起了外号叫“小麻虾”。大多数同学都对我很好,特别是女同学,没有谁对我另眼相看。但我自己自卑感很强。我曾经向父亲抱怨:你读书上学,为什么不像巴金《家》中的觉慧一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什么不脱离地主家庭?为什么不像许多革命家一样出去干一番革命事业?害得现在子女还得跟着受连累。爸爸没有言语,像他平时一样,露出无奈和仁慈的歉意。
现在每每想起,想起已做古的父亲,想起当时的自己,即使万鞭抽身,也不能解我对父亲的愧疚!
我是否很不幸运?
1977年我初中毕业,全班除了有五个同学主动申请上山下乡做知青外,都直接升入了职工子弟中学的高中部。这年年底,国家恢复了高考,我看到了希望,抓住改变命运的稻草,开始拼了命地学习,恶补之前欠下的知识。1979年,我高中毕业,不到16岁考入了师范学校,1982年师范专科毕业,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两年后被提拔为学校的团委书记。所谓的成份,在那时已成为了记录历史的符号儿,人不再因出身分三六九等,不再有地主富农,成份再也不是人生的绊脚石。再后来,我还入了党,一步步成了校级领导,被选拔到教育局工作。
记得我23岁入党时,父亲听我说到,比我自己还要激动,瞬间热泪涌出了他的眼眶。要知道父亲一辈子善良正直,曾咬破中指向团、向党写血书,表达自己进步的愿望,但都被拒之门外。他还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小人嫉妒诬陷,打成右派。父亲一辈子在政治上受压,经济上贫穷,57岁时含憾而去。
与父亲相比,我是不是幸运的?
我的小学同学现在大多还在农村,虽然不再担心温饱,不再忧虑房屋,但一把年纪,还要风里雨里去地里辛苦劳作;我的中学同学多在工厂,现在大部分也已退休,靠不太高的退休金生活,有的又到别处打工。与他们相比,我现在坐在办公室,有比较体面的工作,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不用为生计发愁,是不是很幸运?
我师范的同学,除了个别的干部子弟外,大多来自平民或农村家庭,无论是做了厅局级的领导,还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大家的生活都很丰裕充实。这是不是可以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什么是幸福?
有人说,幸福是金钱,这话有一定道理。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在基本的物质生活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金钱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有了金钱就一定幸福吗?不一定!因为,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比如亲情,比如爱情,比如友情,比如时间,比如健康等等。
杨绛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得到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锤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那么,幸福是什么?我说,幸福是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永远积极向上的、知足常乐的不懈追求!
幸福与否,在于自己的感受,与别人无关。
对了,向你推荐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