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动物园里,有一只大象,整天就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是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然后好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要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最近结束了考试周,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一部电影。于是打开了我在豆瓣里收藏的电影清单,点开了《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
一开始收藏这部电影,一方面是因为演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名字。
影片的名字很有趣,叫《大象席地而坐》。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时,我不禁心生疑问:为什么叫大象席地而坐呢?从以往的电影来看,绝大多数的电影题目都是电影内容的概括,莫非电影跟大象有关?于是出于好奇,我在百度上查阅了有关这部影片的相关内容。
说实话,对于一般观影者来说,是不会去看有关涉及电影情节部分的内容,不过为了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去投入到这部影片里,我去看了相关的介绍,同时,也感受到在影片之外,导演的不易。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文艺片,时长将近4个小时。
有人会说,文艺片嘛,本来就不够吸引当代人的眼球,更何况4个小时的片长。而对于导演胡波来说,这是他的心血,影片中一帧一帧的画面都是他用金钱都换不来的财富,都是他所想要表达的内容。
导演胡波,是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他前后考了四次才考上北京电影学院。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胡波是个有才华,有原则,有梦想的导演。即使生活艰难,但他依旧朝着他的目标努力奋斗,只是这种信念,在他心中渐渐地被抹去了.......
这部影片或许是胡波导演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也或许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采用灰白色调,从色调上就足以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影片也没有过于华丽的运镜转场,每一段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剪辑的,例如一件同时发生的事情,他把镜头拆分去描述两个情节,然后再把两个镜头拼接起来,最后就呈现出先是发生这个事情,接着又发生那个事情,从而也就导致两个事情的交叉点重复出现了两次。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内容看似过了好几天实则这些事全部仅仅只是发生在一天的原因了。
这部影片最常用的镜头就是一种“跟随式”的拍摄方法(小哆也不太清楚这样的拍摄手法的专业术语应该怎么说......)绝大部分场景透过演员的背影能够传达出当时他们的一种心境以及从环境中衬托出的那种压抑的氛围。
影片内容大致就是讲述了四个人物,为朋友打抱不平结果失手将校霸推下楼梯致死的韦布;一个被女儿女婿催去养老院的老爷爷王金;一个与学校教导主任有密切关系的女学生黄玲;一个shui了好朋友妻子的于城。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底层小人物的一个缩影,看似遥远,实则现实。
韦布失手将校霸推下了楼,又看到喜欢的女生与黄玲与教导主任有密切关系,于是准备逃离现实去满洲里看大象,不料却被黄牛骗了钱;原本拒绝了韦布邀请一起去满洲里的黄玲,在受不了自己与母亲生活以及教导主任妻子上门闹事等事情之后,也决定逃离到满洲里那个神秘的地方;由于追不到自己喜欢的姑娘,结果shui了好朋友妻子的于城,被好友发现后亲眼看到他从自己眼前跳下楼,于是想要去满洲里避避风头结果却接到弟弟被人打的电话而不得不去找韦布,但当他找到韦布并得知他也是去满洲里时便放了他一马;王金对自己的女儿女婿实在是失望了,再加上之前因为一些原因卷入了韦布和于成之间的纠纷,于是带着带着孙女也踏上上了去往满洲里的路上......
影片的结尾,大家好像都逃离了现实,在路边踢起了毽子,仿佛那一刻是最开心的时刻。最后伴随着大象的一声长啸,影片结束。
影片中有一个画面令我印象深刻:当于城找到韦布说“我不弄你也有别的东西弄你”韦布回答“说得对”这个画面他们俩相视而笑,但这种笑不是发自内心无所顾忌的笑,反而更像是一种无奈的笑。即使是这样的笑,似乎也是影片中唯一一处笑的画面。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看见希望”
所谓的“大象”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希望。对于影片中这些人物来讲,他们对于生活已经感受不到任何温暖了,而满洲里的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便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这头大象也是导演心中的希望,他想通过影片去展示自己当时的一种心境。
这部影片当时被要求缩短时长,因为没有人敢在一个时长达到将近4个小时的文艺片上下赌注。胡波没有妥协,所以现在无论是在哪个地方看到这部影片,在电影时长的后面都会标注“导演剪辑”这四个字。
看完这部影片我也能深切感受到导演为何要保留下这4个小时。影片中有个画面,就是王金老爷爷去养老院那一段。那部分的剪辑一般可能就一闪而过,而这一段导演用了5分钟。通过慢镜头再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更加突出了老爷爷内心的无奈与无助,也为后面他下决心去满洲里做了一个铺垫。所以不得不说,影片中的每一帧,都将导演的情感包含在里面,同时也包含了演员的情感,或许这是导演不愿妥协的原因吧。
来自微信公众号:小哆的万能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