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有共同的期许,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林志颖的这首《十七岁的雨季》伴我走过人生不能重复的十七岁,在我的意识里,曾经一度认为自己的十七岁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那就是青春岁月应有的生态。多年之后却蓦地发现,十七岁的日子里,没了奋斗,少了目标,让我、她自此拥有了不同的人生。
十七岁那年,是我师范学习的第三年,那年的我们没有了那份初来乍到的好奇,也没有了首次离家时的胆怯,熟知了学校的作息时间、管理制度,更对学校的地理位置了如指掌,同学之间也愈发显得同窗情深。于是,每日里三五一群,两人一伙,打球、活动,甚至结伴外出玩耍也是常有的事,这样的日子甚至一度让我感到甚是开心。因为在90年代初,师范生一度处于“流行”趋势,录取分数高于高中。一旦进入师范学校的大门,就可以享受转户口、吃黄粮的待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家”人了。那年的我们,更多的是在快乐中满怀期待毕业分配工作。
但我却忽略了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晨起晚归,把自己终日泡在教室,哪怕晚上我们早已酣然入睡,他们仍“孤灯难眠”——拿着课本在宿舍外的走廊上看书学习,因为,他们要冲刺参加毕业考试前的2%选优考试。2%选优考试是参于优秀师范毕业生的选拔,优秀者可继续进入师范类高校深造,对于这样把握不大的事情,我们都明确保持放弃态度。她却是其中敢于向人生挑战的典型代表——盛晓娜,我们同年同月生,前后只相差七天大小。晨读、自习、上课、饭前饭后,都有她如饥似渴学习的身影,连续数个周末也是留恋于教室不复返。经历三次公开考试选拔后,她脱颖而出,顺利被河南师范大学录取,闻讯这一消息,作为同学的我们为她高兴之余,似乎没有太多感慨。
殊不知,这次机会给她的人生又带来了几次大的跨越:河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再读研究生、博士生,上海知名高校任教。三年前,曾在微信群里聊天,她告知最近较忙,需前往美国某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至今日,我们虽在同一微信群里,却也只是偶有交流,因为,总觉得我们的人生落差太大,生活从此没有了交集。
常言道:人生在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知识更新换代、快节奏的年岁里,拉开距离不需要三十年,也许仅仅就是那么关键的二三年。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从现实的状态中为自已找到一幅清晰的理想图景,为自己理清一条充满意义感的人生脉络,并勇往直前,这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