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很想睡,真的很困。都过半夜了,没睡着,明天上班肯定没精神。可是,越想睡,越睡不着。转辗反侧,越翻越烦躁,越是睡不着。
正如第一次上讲台的人,心里一直告诉自己“别紧张”,可是越想越紧张,越想,嘴巴越不听使唤。
重点是,你可以做的是什么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区分好一个问题,一个目标和动作的问题。我们可以设定目标,但是当下应该关注动作,关注动作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而且享受过程。
比如,睡不着,不要想着睡着,而是问问自己,要睡着,你应该做什么。
你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呼吸上,注意放在鼻口,感受一呼一吸间气体的流动。你可以听歌,专注于音乐的旋律,别管它唱的什么歌词。你可以听课。听课很容易睡着,简直就是催眠了。
运动健身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自己本来设置了目标,比如,跑步3公里。如果你很久没运动,跑不到几分钟就喘的不行了,心里就很容易嘀咕:这3公里咋还没到?我还跑的完吗?我真的需要这么大的运动量吗?……各种问题、各种自我怀疑就出来了。
这个时候,把注意力放在目标上,除了副作用,没啥更好的意义。要么,消耗你的自律,要么,很容易停下来,而且,脑子里形成了不好的记忆,以后再运动就更难了。
这个时候,最好的行动是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上。比如,跑步的时候,仔细感受身体肌肉的反应,感受越来越急促的呼吸,感受肺部的伸缩……每一种感受,都容易引发你的调整,让跑步更舒适。
目标既然已经设置完成,所有的注意力就用来如何完成它,甚至享受这个过程,就好了。一直惦记着,更多的是负担。
罗伯特·M·波西格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提到他和一群老僧人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故事。虽然波西格是成员中最年轻的,但和那些老僧人相比,他反而是爬得最辛苦的。
因为波西格只把注意力放在尽快登上山顶上,总是被前面的山路所影响,无法享受攀登的乐趣,最终导致失去了攀登的愿望和毅力。老僧人们当然也想登上山顶,但爬到山顶并不是第一要务,他们在确定正确的方向之后,就开始轻松愉快地享受着自己的路途,而不会被前面的山路所困扰。
其他方面的目标,是一样的
比如,每次发完脾气你都后悔,你很想控制情绪。几年了,目标里都有“学会控制情绪”,甚至,有的人告诉你,发脾气之前先停三秒。可是,每次总还是忘了,也只能事后后悔,当时不该。
如何控制情绪,有很多课程讲解,也有很多书本出版,只是,多数不便练习,你也没啥改善。
这个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控制情绪,我们能做的第一步是什么?是不是察觉到自己要发脾气?只要察觉到脾气的出现,你才有机会“发脾气之前停三秒”。
只要确定了第一步可以做什么,有了具体动作,我们就能去改善。
既然第一步是察觉,如何改善察觉的能力?冥想是个很好的办法。
目标,转化成行动,直接可以去做,就能逐步靠近目标了。
其他目标呢?
你今年的目标可能是读100本书,可能是写100篇文章,可能是多赚10万,也可能是多学一样技能。
目标设置好了,先问问自己,第一步可以做什么,然后去做就好了。
耐心的缺失
可是,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老惦记目标,却忘了问自己可以做什么?
原因竟是如此简单,因为我们缺乏耐心。
只要设置了目标,我们就会想着完成。可是,目标的完成总还是有个过程的,没点儿耐心怎么行?
但是,即使知道这个道理,我们还是会很自然地跨过各种中间步骤,习惯性地失去耐心,只盯着目标,就像目标就该马上实现似的。原因何在?
我们的诸多习惯,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出来的。
有研究表明,快餐正改变着我们的耐心。快餐的出现,原本可能是因为大家赶时间,吃快餐很方便,节省时间。可是,快餐可以让大家“填饱肚子”的需求及时得到满足。不再像以前一样,吃顿饭,等着饭菜煮熟,得等好久。
同时,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们对任何信息有需求,都可以随时查阅。我们想跟谁说句话,随时可以发信息。网店的产品有需求,我们随时可以支付购买,只要卡里有钱就行。
我们生活中的多数情境,都可以及时得到满足,很爽。可是,随时得到满足的动作做多了,思维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及时得到满足”培养着我们不再需要耐心。
我们的各种习惯,各种物品,可不都是因为“需求”才有的么?既然耐心用不上,耐心的品质自然得不到什么锻炼,它的“机能”就很自然地下降了。
于是,面对目标,大脑也会习惯性的要“及时得到满足”。不满足,就捣乱了。
为耐心,停3秒
耐心,是锻炼出来的。从哪里消失,就从哪里锻炼。
既然如今的生活方便到让我们不需要耐心,我们就从生活中锻炼耐心。
生活中我们的什么动作做的最频繁?恐怕是用手机。
聊天,用手机。
购物,拿手机。
坐车,拿手机。
查资料,用手机。
看电视,用手机。
……
只要每天用手机这个动作前,为耐心有意识地停3秒,你一天到晚恐怕就有非常多次的练习。
行动多了,习惯很快就养成了。
这个时候,目标是“每次停3秒”,那你第一步能做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