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小孩”,年年三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奖状集结起来可以打扑克。后来呢?后来呢?后来我上了重点高中,考上了国内一所普通的大学。没有惊天动地,我后来对自己常说的话是:“也没有怎么样嘛!”原本还想上清华北大来着。
看我自己的人生历程,我总结了一下:
一:死读书的人肯定没有大出息(不一定没出息)
二:“好学生”怎么那么讨厌
无论是我自己的历程,还是我去实习,去教学的经历,都不断向我证明。
临大四毕业,我一边在家写论文,一边找了个家教工作。每天晚上:伴着阵阵春寒,走在来回的路上,总安静下来思索一些事情。
每天晚上,我主要帮他们检查语文作业,看哪边比较薄弱,再帮着加强一下。我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强制性地让他们加强印象,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孩子们基本都是小学生,他们每天要做的是抄写课文中的词,机械地背诵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过哪些作品,冰心是谁?海伦.凯勒又是谁?忽然间,我觉得我的工作真的应验了同伴对我说的一句话:你也变成了残害他们的一员。我哑口无言。
大部分的孩子都像当初的我:死读书。即使不明白,也背下来,抄下来。
我学的是中文师范专业,一直觉得这个专业任重而道远,承担着中国未来的希望,我一定把我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与感受传递给我的学生。后来发现:在应试面前,这些都是浮云······
大学期间开始听蒋勋细说红楼梦,听了有一年多,有一回,偶然听到他说:“那种学校里认真学习的人,长大后一定没出息。”我记得那是一个清晨,我走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蒋勋说得那么绝对,那么诚恳。那一刻,我抬头看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倒不是因为没有出息,而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努力做的一件事情,竟然被否决了。那一刻我慌乱无措。
我每次看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卷面写得那么干净整洁,门门课基本没什么错误的学生,我会有一种惋惜,深深的惋惜。是的,努力读书没什么不好,在当前的体制下,读书就是那么多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但是:如果你童年少年的时光成了不停地死读书,人生该有多无趣啊!
每次有机会与他们聊天,我最常问的问题是:“你喜欢你现在学习的东西吗?”得到更多的回答是不喜欢也不讨厌吧。伴随着这样的情感,我很无奈,家长很无奈,学生更是无奈······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有言:你需寻得所爱,并为之守候。试想:如若不是遇到一件让你全部血脉都喷张的事情,你怎能全力以赴且奋不顾身?反之:一件让你无感的事情,做久了,难道不会厌倦?可悲的是:这一件事情如果成为习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岂不是白白虚度?
奇葩说上有个辩手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他大学毕业不知道做什么,经人介绍,去一家单位工作,朝九晚五,再普通平常不过了。一天,来了一个女孩,要去挑个桌子,由他陪着去了,那女孩挑了半个小时还没有挑好。这哥们急了,说不就挑个桌子,至于吗?那女孩还是不慌不忙地挑,说:“这个桌子要坐很久,当然得挑个结实点的。”这哥们听完傻了,想这不就是我以后的日子吗?我干嘛过着一种25岁就死了,75岁才被埋的生活,于是,这哥们辞职了。
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
柯景腾问沈佳宜:“为什么要学log?”
沈佳宜回答:“人生本来很多事情都是徒劳无益的。”
在好学生沈佳宜的眼中,努力读书的过程本身,许多都是无用的啊!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晨自己一个人泪流满面,哭着喊着说我要找回我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