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8梁惠王章句下16-2》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今天是丙申年丙申月乙亥日,七月十九,2016年8月21日星期日。
【学习笔记】
一,鲁平公听信谗言,取消了拜访孟子的行程。
乐正子进见平公,问:"您为何不见孟轲了?"
平公说:"前面我要见孟子,是仰慕其贤。可有人告诉我说,孟子办理母亲的丧事超过了他父亲的丧事。父母之恩,同样深重,他却厚母薄父,可见他是不知礼义之人,怎么能称得上贤者呢?所以,我就不见他了。"
乐正子又问道:"您所说的超过,是什么意思呢?是办父亲的丧事用士礼,办母亲的丧事用大夫之礼吗?是办父亲的丧事用三个鼎摆设供品,办母亲的丧事用五个鼎摆设供品吗?"
平公说:"不。我指的是棺椁衣衾的精美。要说士礼、大夫礼,三个鼎和五个鼎,这是礼数的规定,前后不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棺椁衣衾,却是子女自理的,不受礼数规范的限制,在这上头有厚有薄,就过份了。"
乐正子听了,点了一句说:"那就不能叫"超过",只是前后贫富不同罢了。"
孟子刚开始时为士,收入微薄而家中贫寒。贫寒就按贫寒的条件办。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就一般礼仪来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而言,与其办得周到,宁可过度悲哀。"这是林放问"礼之本"时,孔子赞一声"大哉问"之后给出的意见。孔子反对形式,反对表面文章,这与后来人的印象差别很大。孟子同时代时就已有墨家批评儒家厚葬走形式。要我说,这也是一种谗言。
孟子后来为大夫,收入丰厚。孟子声誉日隆,各国国君纷纷迎其为师,备下厚礼迎请孟子,馈金极厚,所以,孟子之富也超出常人想象。
后期孟子钱多到什么程度呢?车马相连,从者数百。
比子贡排场还大。
子贡位列《史记·货殖列传》第一人,也不过是"结驷连骑,束帛之币,聘享诸候,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孟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这事儿而言,如果一个人拿不出大器晚成的耐性,必然遭遇江郎才尽的困境。人之才性,要么是天才如王弼,十六岁注《道德经》,让六十一岁的何晏拜服;要么学孟子:只问耕耘,一沉到底;大器晚成,一鸣惊人。
言归正传。有条件厚葬就不要省。孔孟反对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那是做给别人看,但是不反对有条件时的厚葬。为什么呢?因为哀戚之情出乎人情,慎终追远担负着善继人志的开来之责,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都是自己内心的事儿,摆谱就不是那回事儿了。反过来说,有条件厚葬就不是做样子,厚葬也合情合理。
孔孟之道,中心始终绕着一个诚字。
臧仓也好,鲁平公也好,盯着规格说是非,没有掌握礼义的真髓却挥舞着礼义的旗号,贻笑方册。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