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面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不是使人直接得到成功的结果,而是通过持经、诵经、写经调整自己使自己心平气和,从而正确的判断事物,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迈向成功的方向。
这本书对于初学佛理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系统的解释了很多佛理的基础知识。通过生活中平常事情的举例,让我们明白和理解很多佛经里的智慧。比如,喜欢一个人为啥会伤心?人老了怎么办?等等……
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色”指物质,指的是“变化之物”。就我们人而言,指的就是“肉身,身体”。有了身体才有心。这个心,就是“识”,而“受、想、行”,指的是物质和心之间的联系方式。
比如吃饭,感“受”到吃饭,“想”到饭的味道,而行,就是意识到自己这样想过,并且再一次去认识。“行”指的是这种认识作用的形成过程。
所谓“受”就是人们自己去感受外部世界的现象。
人有六个感受器官。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舌头尝,身就是身体。而“意”就是心。“好吃”“好香”“红的”,这些都是感受,它们就是“意”。只有当我们用心意识身体所感,只有当其他的五官和“意”结合在一起时,我们才能说有了感受。
“想”就是“想念”。指的是对事物的知觉。比如“用皮肤去感受”觉得“今天真冷”这时不是皮肤觉得冷,而是我们的脑袋、我们的意识觉得“皮肤变冷了”。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皮肤感受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想”。
“行”,可以理解为“意志的作用”。“我喜欢他”,“我喜欢他,但是他讨厌我,我难受”,“我喜欢他”是念,“他讨厌我,我难受”这种出于个人意志的“念”,就是“行”。
最后就是“识”了,可以理解为“认识”。“识”就是“色”和“受”“想”的结合。眼里看见的东西的形态,以及感受到这种形态而形成的认识就是“识”,就是形成的观念。而“行”则是结合起来的作用的过程。
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通过用六根而得到的相应感受,为“六境”。可以把“六境”看做“六根”的感受对象。
十二缘起
关于因缘,即万事都是先有因,然后又有缘这一条件的介入,最后才会出现结果。十二缘起指的就是佛陀的感悟,佛陀发现了人世的痛苦,认为人生来就是苦的,然后经过痛苦的思考,他最后认识到了从人世痛苦的根源以及从中解脱出来的途径,这就是“十二缘起”。
四谛
苦谛的意思是人世原本就苦。集谛认为苦源于渴爱(欲望和执着),源于人类的无明之心。灭谛若灭却苦的原因无明,则可进入脱离迷茫和烦恼的理想境界——涅槃。道谛是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又称“八正道”。
人们普遍认为,这四谛八正道是释迦在佛陀迦叶开悟后首次讲法时涉及的内容。
感谢你读到这里,下面分享这本书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