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
1.塞勒认为,人们在决策时都有两套算法,一套是经济学算法,一套是心理学算法。经济学算法里,人们绝对理性,每“一块钱”都是可以由等价物替代的,只要绝对值相同。而在心理学算法里,每“一块钱”就不一样了,“钱从哪来,花到哪去”,每“一块钱”都是专款专用的。
2.一句话理解心理账户:想让消费者买单,你需要给他一个更容易说服自己的理由。
在运用心理账户时,有三个方法:
第一、概念替换,从不太容易付费的账户,比如消费账户,引导到相对容易付费的账户,比如礼品账户;
第二、创造收益,让用户更关注自己的进项收益账户;
第三、项目打包,把消费者不太愿意接受的费用,打包到一个他习惯付费的账户里。
二、心理账户的运用
比如我们学习的《商学课》,通过概念替换,把不太容易付费的账户,引导到相对容易付费的账户,每天签到发朋友圈,满100天不仅可以退费,还可以获得"有书豆"。通过这种方式,让用户更加关注自己每周是否有"有书豆"进账收益。然后,商家通过把这个课打包,通过微信推送到每个人手机里。
三、思考:同样是100元,吃一顿饭,是哪一个心理账户?投资自己100天的学习,又是哪一个心理账户?这两个心理账户,对你来说,哪一个更容易买单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得看个人看法,如果是吃货,那么会侧重吃一顿饭;如果是爱学习的人,那么会选择学习。
对于我来说,我都愿意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