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同学一起去烧烤,同去的有一个大一转专业的同学,虽然只是大一相处一年,但是关系非常好。也是因为关系非常好,他会和我说很多真实、诚恳的话。
大一的时候我还是很懵懂的,认为眼前的世界总是美好的,暴力是可以用法律解决的。然后我这位同学就开始给我科普,告诉我好多暴力的背后都没得到妥善的解决,一旦一件事情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的时候就会有另外的解决方法,我总是对他说的话嗤之以鼻。
现在通过更多的学习,接收更多方面的信息,我发现他以前说的那些我不相信的,只是当时的我不能理解罢了。由于我的眼界、格局的改变,我会相信更多。就像我同学以前和我说的,我原来和你说的你都不信,现在信了吧!
如果你对朋友讲述一个令自己特别感动的故事,最难过的并非他不能产生共鸣,而是他根本就不信。
人的预期有自我导向能力,判断结果仿佛总是早于事故发生之前,他们总是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而并非可以去相信的。
举一个我朋友赌博的例子,他与他的另一个朋友一起合伙,玩一个赌博性质的游戏,开始输了不到两万块,后来输到四万块。这个时候本该停手了,因为作为一个学生来讲,这已经在不可承受范围了。然后他们两人开始计划,计划着一天赢500,不出一个学期就能还清。这个选择就是他们自己愿意相信的,而不是去相信理性的可以去相信的东西。然后钱滚到了十万,最后只得交给家长解决。
不信的时候,什么也看不见,就算看到也觉得不对,一到相信,从那一刻起,就会不断看到相信的东西反复出现,生活往往如此。
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和很多人格格不入,是因为我们只愿意相信和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而把其他的一切看做虚伪。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能到达的地方,而把不可以抵达的地方想象的危险丛生。
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里面包含着理性之光,然后,从凡事不信到再次愿意相信,背后是更多的见识和格局的改变。
不要太刻意的否定别人,不要什么都不相信,你可能只是站的太低,看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