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自我合二为一时,你则是善者;
如若不能合二为一,你就是恶人”
这是美籍黎巴嫩诗人,作家及画家纪伯伦,在这本《先知》里,以“先知”穆斯塔法的口,为奥法里斯城的居民们,讲述“论善恶”中的一段话。
虽然纪伯伦时代离我们很远,但他的思想精华“先知”,现在读来,依旧能感受到他的真谛“爱和善”,依然深受启发。
为什么“先知”影响深远?
他是作者“思考了一千年的书”。他思考的主题“论婚姻”“论友谊”“论善恶”“论爱”“论时间”等十几个方面,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闪光智慧。
就拿“论善恶”来说,恶是什么?我们理解就是善的反义词,行为与善行相反。看作者怎么说,“恶,不就是被自身饥饿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善吗?善临饥饿之时,会到黑暗山洞里去觅食;山到干渴之时,会去饮死水”不要从行为上就武断一个人的善恶,而要了解他行为的原因。
什么时候才是“恶人”?
“你与自我合二为一时,你则是善者;
如若不能合二为一时,你就是恶人”。这就好比我们说“表里如一”,说的做的相一致,是善良的人;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就是不良之人。
善良的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作者说,“当你努力奉献时,你是善者;在数不清的事情上,你是善者;但是你一时逃避善事,你也不是恶人,你只不过是迟缓,疏懒罢了”
“真正的善者不会问赤身裸体者:你的衣服在哪里?也不会问流浪汉:你的房子时怎样坍塌的?”
作者在论善恶里,对为自己谋求利益是否恶人,论述到“当你为自己谋求利益时,你也不是恶人。当你为自己谋利益时,你就像树根,深扎在大地里,吮吸大地的乳汁。当然,果实不能对树根说:你要像我一样成熟,丰硕,永远奉献。因为对果实来说,奉献是一种需要,而对于树根来说,吸收也是一种需要。”
站的位置不同,看法就不同。但是吮吸乳汁的结果,还是为了最后的奉献。
当我们说爱是给予爱是奉献时,要看我们站在一个什么角度上说的。母亲对于子女的爱,可以说是无私的给予和奉献。但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说“爱”,作者说“爱,除了自己,既不是给予也不是索取;爱既不占有,也不被任何人占有;爱,仅仅满足于自己而已;爱,除了实现自我,别无所求”。
如果爱是实现自我,那我们就要自我修炼,自我提升。当自己有了爱的能力时,才会把爱传递出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当自己还不具备爱的能力时,我们总会向外界索取,满足自己,这样的爱是残缺的。
作者借“先知”的话,深感理解起来,有点偏颇。不过,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同,只要自己体悟到一点其中的美好内涵,就已经欣喜了。
❤️ 谢谢您的阅读